【文化中原】太極拳起源與懷川文化
2014/11/20 18:06:3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太極拳起源于黃河流域的懷川地區陳家溝,由陳家溝陳氏第九世陳王庭所創已成定論。陳家溝的由來是洪洞移民所形成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太極拳即是移民文化的結晶。洪洞移民及其文化與懷川原有地域文化優勢相結合,是太極拳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懷川地區河洛文化與黃庭經對太極拳產生的影響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有這樣解釋:“懷慶,漢河內郡,后魏置懷府,元改曰懷慶路,明曰懷慶府,清因之。屬河南省,民國廢。治河內,即今河南沁陽縣。”它所轄地區包括今天的沁陽市、溫縣、濟源市、孟州市、原陽縣、武陟縣、博愛縣、修武縣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區。
懷慶府所在地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人文景觀星光燦爛,多姿多彩。女媧補天,黃帝祈天、神農嘗百草等美麗傳說源于此地;曾出現過司馬懿(溫縣)、韓愈(孟州市)、李商隱(沁陽市)、朱載堉(沁陽市)、郭熙(武陟)、張渭(修武)等歷史名人;武王伐紂遺址、山陽城遺址、古羊腸坂道(曹操北上壺關討伐高干曾路經此地,寫下名篇《苦寒行》)、漢獻帝陵、竹林七賢、愚公移山遺址等古跡猶存;盛產四大懷藥,懷梆戲出現在這里,萬里黃河第一觀---嘉應觀、元代建筑瑰寶---慈勝寺、五代御塔---妙樂寺塔、河南三大金塔之首---三圣塔、世界文化名人朱載堉墓、早商府城遺址等被國務院公布為六大文物“國寶”;中原四大名寺之一---月山寺、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陵園等名勝薈萃。懷慶的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記載:“京漢鐵路未通以前,為由京入陜之孔道……山西商貨之南下者皆出于此。”而晉商在中國商業史上占據了十分輝煌的地位。
懷慶地區的文化源遠流長,經濟繁榮興旺,懷川地區的山水文化以及自然環境為太極拳的產生創造了良好的文化和經濟基礎。懷慶府地區是一個河套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南臨黃河,北依太行,沁、丹二水交匯,水網密布,物產豐富,經貿發達,一直是連接豫晉商貿的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目前南水北調的中線工程從陳家溝村中通過,可見這個地區的重要性。自古以來都被稱為北國江南,形成了剛柔相濟的人文特色和相對發達的經濟環境。同時,交流通道的單一,相對封閉,保證了傳統文化少受沖擊,有利于原生態文化的穩定發展,以上自然環境是太極拳能夠產生于懷川地區的必然因素之一。
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長期以來處于領先地位。河洛文化是植根于河洛地區的一種地域性文化,河洛地區是指黃河中游洛水流域這樣一個區域。因為河洛地區是中原地區,四通八達,從遠古以來一直是我們先輩活動的一個中心,這里的文化發展領先于其他區域。懷川地區處于河洛文化區域的中心位置。河洛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根深蒂固,包括各個領域。河圖洛書是河洛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太極拳產生于懷川地區的重要文化背景。
懷川地區南麓宗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月山寺、云陽寺、千載寺、二仙廟為代表的寺廟文化,體現了儒釋道文化的交融,反映了該地區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月山寺是八極拳的發源地,歷史上曾與白馬寺、少林寺、相國寺并稱為中原四大名寺,為中原地區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二仙廟更是《黃庭經》的誕生地。魏晉時期,道教上清派的創始人魏華存夫人,在這里編輯寫就了以導引吐納、內丹修煉為主要內容的《黃庭經》,對人們養生起到重要指導作用。神農山下的伏羲殿,那里有著許多關于太極文化的古老傳說。孔子的得意門生——溫縣的弟子卜子夏注釋演繹周易,將太極文化的許多哲理注入了儒家學說。千載寺有李道子的很多遺跡,其所傳授《秘歌》:“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吼猿鳴,泉清河靜,翻江播海,盡性立命”,玄秘精深。這一切,為太極拳的成熟奠定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環境。
懷川地區的尚武之風興盛,流行于當地的武術就有八卦、形意、八極、六合、炮捶、通背拳等等,又緊鄰少林武術和萇家武技兩大拳種發源地少林寺、滎陽市。明清時期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的成熟期,這時各流派林立,理論豐富,技術成體系。火炮在戰場的運用,使武術從戰場上逐漸退出,而興盛于各地,民間武術組織應運而生。這些都為陳氏太極拳采百家之長而產生提供了借鑒、交流、運用的基礎。
二、太極拳起源與洪洞移民
移民文化與移民現象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的學術研究熱點。不論什么國家或時代,人口的遷移都能極大的促進社會的繁榮與革新。中國的人口遷移是與中國歷史同時開始的,中國歷史上的人口遷移規模龐大,分布廣泛,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東方傳統文化。
移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每次大型的移民都會帶來一個新的群體,這些群體都帶著原有的鮮明的文化個性和風俗習慣。他們的到來,都會與當地原有的文化進行碰撞和交融,進而互相滲透與融合,最終形成一種新的文化。無論是客家文化、太極拳文化等等,無一例外的是這些新的文化形式都對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每次大規模的移民的涌入,帶來的都是一次文化的嬗變。太極拳是當時移民新生活的文化結晶,太極拳做為一種肢體語言是一種最直接的文化表現形式。
“問我祖先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山西省洪洞縣向懷慶府屬地移民的陳卜,在溫縣城東北10公里處落了腳,將此村取名陳卜莊。洪武七年,又合家遷往常陽村。因其三面環溝,隨著陳氏家族人丁繁衍,常陽村易名為陳家溝,直至建國后陳家溝所用的婚喪嫁娶用具上還寫著"古常陽"的字號。
陳氏始祖陳卜全家定居清風嶺上的常陽村后,勤勞耕作,興家立業。陳卜精通拳械,為了保衛桑梓不受地方匪盜危害,設立武學社,將原洪洞家族中所傳108式通背拳傳授子孫習拳練武。從此,尚武之風在陳氏家族中歷代相傳。
陳氏第九世陳王庭(約1600年)又名陳奏庭,系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文武雙全,曾只身闖玉帶山,勁阻登封武舉李際遇叛亂。曾在山東平定盜匪立過戰功,在河南、山東負有盛名。晚年陳王庭報國無門,收心隱退,在耕作之余,依據自己祖傳之一百單八式長拳,博采眾家精化,結合易學陰陽五行之理,并參考傳統中醫學經絡理論及導引、吐納之術,發明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陰陽相合、剛柔相濟的新型拳術,包括太極拳五路、炮捶一路、雙人推手及刀、槍、棍、劍、锏、雙人粘槍等器械套路。
三、陳王庭——從武將到武術文化圣人的升華
從明初,陳氏始祖陳卜自山西洪洞移民至懷川,經歷了與其他地區移民同樣的艱辛歷程。自公元1372年至第九世陳王庭(約1600-1680年)時代,經歷了二百多年,陳氏家族作為移民完成了與懷川地區自然環境、文化、經濟、民俗等相融合的過程。耕讀立家和尚武傳家,使陳氏家族得以在懷川地區安家立業。融合性和創造性這種移民文化的精神在陳氏家族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陳氏家族成為當地的一個名門望族。陳王庭則是陳氏家族中一位文武兼修的杰出代表人物。
陳王庭的遺辭《長短句》云:“嘆當年,披堅執銳,掃蕩群氛,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子弟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欠官糧早完,要私債即還,驕諂勿用,忍讓為先。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顛,常洗耳,不彈冠。笑殺那萬戶諸侯,兢兢業業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破邯鄲,陶情于漁水,盤桓乎山川,興也無干,廢也無干。若得個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聽其自然,哪管它世態炎涼,權衡相參。成也無關,敗也無關,不是神仙,誰是神仙?康熙十三年題于日省廬中”。
陳王庭公,明萬歷中期--清康熙年間(約1600-1680年)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的第九代人。從他的長短句,并根據陳氏宗譜記載:“王庭、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又為文庠生,當鼎革未分之際,率義勇在山東掃蕩群氛,威名大振,嘗大刀當賊子千余,賊聞名竟不敢逼;因知國祚將盡,隱退弇穴,教子第擁經史焉,后陳氏長于拳藝槍棒,自此中興實有賴也。”都說明了以下幾點:第一,陳王庭是一名武將。他做為陳氏后代,繼承了陳氏家族中的尚武精神,武功高強,身經百戰,戰功顯赫,這種高超的武功和實戰經歷是創造太極拳的重要基礎。第二,吸納懷川地區文化,發揮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才能,推掘《河圖》、《洛書》、《易經》、《太極圖說》的哲學道理,追含中醫、軍事、力學及各有關學科的精微,并采納黃老“導引”、“吐納”的學術,汲取當代各家拳路的特長,潛移默化地歸納熔化。第三,在逆境中,抱著極端沉痛的心情,退隱林泉,匿伏故里,而發奮披攬經史子集,造拳教拳。這是移民文化中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精神的突出體現。第四,“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名利總不貪,參透機關,識破邯鄲,”“恬淡如常、不忮不求、聽其自然,”只有這種精神境界才是能夠創造太極拳的境界。
自陳王庭創造太極拳至第十四世,太極拳一直在陳氏家庭族內部傳承,幾百年間高手倍出,群星璀璨。大天王、二天王、陳繼夏、陳敬伯、陳有本、陳長興等成為陳氏太極拳傳承中的重要人物,他們的練拳經驗匯成了陳氏太極拳完整的、成熟的技術體系。到陳氏第十六世陳鑫,更是值得大書一筆的重要人物。他是全面歸納總結太極拳文化思想及理論、記錄陳氏太極拳拳架的第一人,完成了太極拳理論總結的歷史性突破。他為闡發陳氏世傳之太極拳理,在逆境中發憤著書立說,其主要著作有:《陳氏家乘》五卷,《安愚軒詩文集》若干卷,《陳氏太極拳圖說》(原名《陳氏太極拳圖畫講義》,出版時改為此名。)四卷,《太極拳引蒙入路》一卷及《三三六拳譜》等,其中以《陳氏太極拳圖說》為代表。他與陳王庭都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朝代的更替、世道的興衰造成了他們共同的人生個性,他們自強不息、逆境中求生存的精神為太極拳的產生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陳王庭和陳鑫是陳氏家族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建立了完善的技術和理論體系,使太極拳成為造福于全人類的文化財富。他們以陳氏家族中原有的武術與懷川地區各種文化形式相融合,繼承和發展著中國傳統文化,以身體運動為形式,創造并完善了太極拳,使太極拳成為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載體而享譽中外。陳沛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