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縣慈勝寺”系列之一 小小村落藏“國保”
一場纏綿的秋雨過后,大吳村里的路有點兒泥濘。路的一側有人墊了層麥秸,踩上去松軟得叫人心里有些不踏實,可好歹也讓記者沒有“濕鞋”。
大吳村隸屬于焦作溫縣番田鎮,在溫縣縣城西22公里,是溫縣、孟縣、沁陽三縣交界地帶,應該說這是一個非常偏僻的村莊。通往大吳村的路兩旁簇擁著無邊的青紗帳,青翠的玉米棒結結實實地長在玉米稈的“腰”間,暗紅色的高粱穗隨風輕盈地搖曳。那段柏油路是30多年前修的,路面坑坑洼洼,大坑小坑連成了片,司機小心翼翼地放慢了速度,可汽車還是很顛簸。
應該說,在焦作豐饒的黃(河)、沁(水)沖積平原上,這是個最尋常不過的村莊。但這個小村莊也很不尋常,“青春年少”的村民住宅群之中,隱身著一處“壽星”級的建筑群。一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使這個村莊與眾不同。
汽車在大吳村拐了幾個彎,來到了千年古剎慈勝寺,走進這座古建筑,讓人恍然走進了大吳村的前世,也讓人不能不感嘆河南歷史文化積淀的深厚。
元代繁華“隱”小村
在我這個外行看來,慈勝寺實在是個不起眼的寺院。這座寺院既沒有青山拱衛、綠水環繞,更未處于繁華都市。
雖然有人稱慈勝寺“前臨黃河,后有太行作屏,隔河與古代著名的關隘虎牢關相望。遠處邙山,歷歷在目,景色優美如畫,清幽異常”,但看著眼前的溫縣番田鎮大吳村慈勝寺,我覺得這話更像過了頭的廣告用語。大吳村僅是平原上的一個普通村落,離黃河幾十里遠,太行山就更看不見了。“景色優美如畫”云云,記者越發不敢茍同。
慈勝寺不起眼,還在于這座古寺如今只有三座建筑,規模也稱不上宏大,并且其中的一座還是十多年前重建的。但這座古寺肯定有不尋常的地方,那么多名滿天下的寺院都不過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這小村中的慈勝寺卻赫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不會是沒有來歷的。
帶著滿腹的疑問,記者采訪了慈勝寺文管所所長謝公社。謝所長稱,慈勝寺之所以能成為“國保”,是因為有三件“寶貝”:兩座元代佛殿和一座后晉石經幢。
謝公社說,說起元代,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只識彎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其實元代的建筑、繪畫等都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慈勝寺現存的兩座古建筑,是嚴格按照元代官式建筑的營造法則建造的。可以說,這是令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感慨不已的元代繁華為數不多的遺存,它固化了元代高超的建筑藝術。
慈勝寺的天王殿也叫“無梁殿”,是一座有著很多明代重修痕跡的元代建筑。之所以叫天王殿,是因為殿內西壁現存元代所繪“四大天王”壁畫。謝公社撩起遮光的布幔,記者在他的指點下看出了些“門道”:那彩色人物畫保存完整,四大天王皆高兩米左右,各執不同兵器,線條粗獷豪放,肌肉節節隆起,強壯有力。他們衣飾迎風飄卷,目光炯炯,栩栩如生,似有脫壁而出的生動。據專家評價,其繪畫手法達到了純熟地步,是罕見的元代壁畫珍品,是研究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之所以叫“無梁殿”,是因為這個建筑未使用大梁,巧妙地利用斗拱、枋、榫鉚相連,將屋頂的重量傳到中柱上,極其穩固,體現了高超的建筑藝術,是中原地區充分利用力學原理的一座典型建筑。很多大學的古建教材上,都把這座建筑當作范例介紹。
大雄殿結構精巧,四翼角向上反翹,酷似大鵬展翅,造型莊重優美。謝公社說,這大雄殿是“原汁原味”的元代建筑,沒有任何修補的痕跡,杜先洲、祁英濤等著名古建專家來看的時候擊節贊賞,認為是中原地區“結構最純正的元代建筑”。大殿前門額上方有“風”字形牌匾,上書“大雄之殿”四個字,筆力剛勁,落款為“大元至元五年(1304年)”,被認為是中原地區現存寺院牌匾中時代最早的。
慈勝寺現存的建筑是元代的,但其實創建于更久遠的年代。宋代末年的一場戰火曾將這座寺院化為廢墟,元代只是在原址上進行了重建。那么這座古剎的歷史能夠追溯到什么年代?慈勝寺現存的碑記為人們提供了線索。
石經幢上“五代史”
慈勝寺大雄殿前古碑羅列,斑駁的石碑上有些模糊的字跡,顯示著歲月的痕跡。記者上前仔細端詳,看到有明嘉靖四年的《重修慈勝寺大雄殿記》、清順治六年的《重修毗廬殿碑記》等等。時間在大地上永無停歇地流動,物是人非,沒有人能說清楚這個寺院的過去了,只有這些石碑,忠實而無言地為前人記下曾經做過的事情,盡管僅僅是一鱗半爪,但借助石頭固化下來,穿越了時間的大幕,讓我們能夠了解慈勝寺曾經的興衰。
明代的石碑記載:“慈勝寺,溫之古剎地,肇自五代,歷宋、元,……入國朝香火始盛。宮殿森然,其大雄藏尤為奇絕……”
清乾隆19年的《重修延壽殿毗廬殿碑記》則云:“邑(溫縣)西40里大吳村,寺名慈勝,規模宏大,殿宇深廣,前天王金剛,中大雄殿,后毗廬,其最后曰延壽殿。晉天福二年奉敕創建,嗣后,鄭王一修于弘治,廬江王再修于萬歷……”這則碑記讓我們知道,古代的慈勝寺遠比現在大,建筑物也遠比現在多。
大雄殿右側,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雕刻精美的石頭摞成一個形狀特別的東西,五六米高,像塔又不是塔。謝公社說這是石經幢。
經幢是古代宗教石刻的一種,是帶有宣傳性和紀念性的藝術建筑。印度幢的形式是在紀念佛的玉垣上刻各種浮雕,也有的在塔前方左右各豎一石,宛如中國長方形的碑。中國經幢多為石質,大的有數丈高,小的尺把高。唐宋間建幢之風盛行,有為建立功德而鐫造的陀羅尼經幢,也有為紀念高僧而建的墓幢,也叫“八棱碑”、“八佛頭”、“寶幢”、“花幢”等。慈勝寺的這個陀羅尼經幢高5.4米,共有17層(17塊石頭)。上部為石雕的火焰、寶珠、城堡等,中部是刻著經文的八棱柱,下部是浮云、須彌座、伎樂飛天等。石雕形象逼真,刻工精湛,刀法流暢,姿態華麗生動,被公認為經幢中的珍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