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的松柔和技擊
2015/3/4 15:20:5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太極拳是我國古老拳種之一,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現在對太極拳的探討研究,基本上還處在傳統的理論之中。時代在前進,科學在發展,太極拳的傳統理論,也需要用科學原理來說明,太極拳只有納入科學研究的軌道,才能更加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太極拳的理論本身涉及到多種科學原理,在這里,我僅用現代物理學和醫學的某些原理、觀點來分析陳氏太極拳的松柔和技擊這兩個方面。
太極拳理論認為,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剛柔相濟。因此,可以看出,松柔是積累太極拳功夫的基石,是入太極拳之門的第一個階梯。既然松柔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松柔呢?怎樣才能做到松柔呢?為什么要松柔呢?
大家都知道,太極拳是內功拳種之一,是練“靜”、練“意”的。在動作上,它要求松柔。但是,對松柔的理解是各有不同的。我認為,松不是松馳,是松開,放松。用物理學的觀點來說,就是全身無數個分重力自然下垂,由無數個分重力所組成的總重力,自然下垂落于底盤之內(底盤指的是腳或手落于地面所圈成的面積)。松是緊的反面,但也決不是懈。懈而無繃勁,就不是真正的柔。由此,可知松柔兩者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要是松不開,柔就沒有來的可能。
太極拳,是從多方面進行松柔的。首先,從意念上來講,思想要放松,只有大腦中樞神經充分放松了,肢體、內臟等,全身處處才有松柔的可能,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第二,從動作的靜態來講,太極拳要求是要穩,要虛領頂勁,沉肩墜肘、含胸塌腰、屈膝圓襠和泛臀等等。這些要領,實質上反映了身體各處自然放松、自然松沉,從而形成了上下一條線,上虛下實的姿勢。這個姿勢,貫穿于動作的全過程,無時無處都不能被破壞。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它是動作動態中的靜態,在動作中要自始至終,保持這個靜態。這就運用了物理學中的重心穩定原理。這一原理是說,在動作步法轉換的過程中,人體重心始終要落在底盤之中,人體才能穩定。因此,當提腿邁步或退步的時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撐腿上,當邁步或后退的腳跟或腳尖著地時,重心才能緩緩移動,這樣邁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輕靈,體現出“邁步如貓行”。同時,由于身體穩定,整個身體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穩定原理,是保證靜態,達到放松的重要條件。第三,從動作的形態來講,要求要圓,就是在腰脊的帶動下,螺旋運轉,決無直來直去。很多人都有這樣體會,沿著一條直線跑步到時候,要是突然改變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較大的力。要是沿圓弧改變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說,在圓弧運動中改變方向慣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松和柔和。第四,從動作的速度上來講緩慢便于放松。第五,從動作的用力程度上來講,要求要輕。太極拳不可能不用一點肌肉的收縮力,要是不用一點力的話,動作就無法維持。但是,動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來克服各肢體的重力,而保證動作的運行,不至于用多余的力,這樣用力輕,從而達到松柔。
太極拳強調的松柔,是具有多方面的意義。主要是在健身和技擊兩個方面。由于人的全身放松,運動柔和,對人身氣血的運行能起抑制、疏導、協調作用,只要堅持鍛煉,氣血就會隨著運動,很自然的形成柔緩勻順地進行運轉,對氣血的升降,心臟的跳動都可以起到抑制協調的好作用。現代醫學證明,人體各部分的表面上,每平方厘米上約有兩萬多個毛細血孔,在正常的情況下,只有幾十個毛細血孔大大地增加,達到拳論上所說的,氣血無微不至。從而大大增強了血液循環系統的機能。由于全身的松沉,動作的柔和順當,又結合腹式呼吸,對人的五臟六腑自然而然起著蠕動作用,這就增強了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促進新陳代謝,增強了食欲,改善了腸胃功能,這是太極松柔運動對人體消化系統的作用。由于全身放松運動,可以使我們全身各個關節間的韌帶拉長,身軀韌帶松開放長,關節之間就產生了縫隙,拉長了距離,活動起來就靈活多了。這就加強了肌肉、骨骼系統的機能,對慢性關節炎,老年骨質硬化都有一定的療效。總的來講,太極拳的松柔運動,對生理各方面的健康,防治各種疾病,都起積極作用,太極拳可以鍛煉我們的意志,培養我們的情操。太極拳是以柔克剛的。長練太極拳,可使氣血隨之下沉,歸于丹田。身體重心下移,下肢穩健,樁基穩固象盤石一樣。形成了上虛下實,當你要和對方技擊站得穩,不會輕易地被對方牽引或被對方打倒。
現在我就講第二個方面,技擊問題。技擊是個很復雜的問題。技擊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取勝,戰勝對方,把對方打倒。要把對方打倒達到取勝的目的,涉及到的方面是很多的。有雙方內在功夫的差別問題;技擊指導思想問題;原則、方法運用問題;技擊中時機火候把握問題;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問題等等。今天,我就只談談陳氏太極拳技擊中的最基本進程是什么?在這一過程中,運用了那些物理力學原理。這一最基本過程,首先是以靜待動,其次是運用“聽勁”,偵察了解對方,再次是運用“化勁”,也就是引進落空,最后把對方“發”出去,一下子把對方打倒。
太極拳理論上說:“以靜制動,后發制人,彼不動,我不動”。在這里我所說的靜,是指我方的靜,表現在動作上,外于相對的靜止狀態;表現在我方的思想上,處于高度集中狀態。這里所說的動,就是對方的出手。以靜待動,就是以我方相對靜止狀態,等待對方的出手。為什么要這樣呢?我們知道,太極拳在技擊時,偵察了解對方的主要手段是通過肢體的接觸,用皮膚的觸覺去了解對方,要通過皮膚的感覺,必須要等對方先出手。如果對方不出手的話,我就沒有感覺的對象。因此,拳論上說,要以靜待動,后發制人。但是,我的靜,并不是絕對的,思想有個初步的估計。對方如要出手,我就采取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迅速了解對方。就是要知道,對方來的力量大小、方向、作用點,這在物理學上,叫力的三要素。同時還要知道對方來力的快慢。要了解對方來力的三要素,我所用的手段是“聽”。這里所說的“聽”不是耳朵的聽,而是我的肢體、皮膚,同對方的接觸,用我方的皮膚靈感,來探知對方。
太極拳功夫高深的人,用皮膚的靈感來探知對方來力大小、方向、作用點、快慢,是很準確的能夠做到,麻雀放在手中,不能飛走。為什么麻雀飛不走呢?大家都知道,麻雀要起飛時,首先要使身體下蹲,緊接著就是伸腿吃勁蹬地,給地面一個向下的作用力,向上飛起的。不僅麻雀起飛是這樣,所有的鳥類起飛都是這樣的。連人走路也是這樣的。麻雀放在手中時候,要起飛和地面上一樣。因為手的靈敏度很高,當麻雀下蹲時,伸腿蹬手的時候,我們手立即感覺到麻雀起飛向下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快慢,手相應地向下微微松沉,同時手掌心向下松凹,減緩并消除了麻雀向下的作用力,沒有這個作用力,也就是說,我們的手沒有給麻雀向上起飛的反作用力,麻雀再使大勁也不能飛起。由麻雀飛不走的例子說明,手的靈感度是很高的。麻雀的一舉一動,我們的手都能感覺到,從而消除了反作用力。所謂“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正是皮膚這種高度靈感的表現。皮膚這種高度靈感,不是吹牛,這種靈感度是在松柔的前提下,通過長期的練拳和練習推手中得來的。使丹田內氣十分旺盛,也就是我們陳氏太極拳中所說的,丹田有浩然之氣,而打通了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內氣在人體內日日灌輸、周流無滯,最后到達皮膚之外。氣是我們的肉眼看不見,手也摸不著的,它就好象一團云霧包圍著人的整個身體。當對方有來力時(對方打來)首先來力傳遞給氣,氣再給皮膚一個壓力效應,皮膚就有了感覺,通過感覺神經,傳遞給大腦,從而迅速準確地探知了對方來力大小、方向、作用點。當然這一過程的時間是很短暫的,是一眨眼的功夫。以上說明,我們通過“聽”,就能迅速準確的掌握對方來歷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和快慢,達到了知彼的目的,為我采取相應的對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據。通過“聽”知道對方的來力,如果很大、很猛時,我方馬上松柔走化。太極拳走化時,通常用以下幾個物理學原理:
1.分力:當對方有一個很大的力向我打來時,我要落空他,只要用一個小力,從側面加在大力上,對方從我身側落空。
2.轉動(公轉)指通過肢體的圓弧運轉來使對方的來力變成我圓上的切線方向力,從我身側落空。
3.滾動(自轉)指人腰脊或肢體的自轉,實質上也就是圓轉。比如,當對方來力作用在我身臂上,我手、腕、肘、胳膊順應來力(打來的力)滾動,使對方來力的作用點發生改變,形成對方落空。轉動與滾動,都是使對方來力,從我圓弧的切線方向落空。我的肢體,就象一個由無數個軸的圓球一樣,對方沒有來力時,軸沒有定下來,對方有來力時,就有了一個確定的軸,手如車輪。
4.松沉:對方來力時,我肢體順著來力松沉,減緩到消除對方的來力,不給對方的反作用力,使對方落空。
松沉的例子:有一天,我的徒弟朱光明很想和我練習推手。當時,他出手較快、較猛,來了一個向前、向下的來力打我,從我前面打來,我眼明手快,我左手由上向左下弧形松沉,落空了他來的力。由于他重心前傾,慣性較大,一下子前跌在我的面前地上。他握著我的手說,真妙,我再一次拜你為師。以上四種手段,都是對方打來較大的力,我方用較小的力,人剛我柔,以柔克剛,實行走化。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里的撥,就是改變了對方來力的方向、作用點。達到了引進落空的目的。不僅是這樣,引進落空,往往還會使對方由于慣性的作用,移動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成了我順、彼背之勢,為我發放打擊創造了有利條件和時機。當對方來力被我的分力化解之后,對方就會沿著合力的方向,由于慣性,失去平衡。對方為了保持平衡,害怕前傾跌倒,會倉惶后退,我眼明手快,乘機出擊,順水推舟,順著對方后撤方向,干脆加力直線發放,對方后撤力和我的發放力兩力相加,打在對方的身上,對方會向后跌倒。當對方有一個來勢很猛的力,從我前方打在我的右肩時,我身右轉圓弧,把對方來力改變為我圓弧切線方向的力,化解了對方。同時我圓弧運轉,自身切線力和對方的切線力兩力相加,就會使對方沿切線方向慣出去, 就象扔手榴彈一樣,這就是即化即打,化打同時。如果對方用的力越大,對方就會被打得越遠,越狠。這就是我以小力勝大力,借力打人。當對方來力不很大的時候,我也能利用自身的圓弧切線力將人扔出去。大家都知道,一個小石子落在一個高速旋轉的砂輪上時,小石子立即沿著砂輪旋轉的切線方向飛出去,再如砂輪打磨鐵器,飛濺出火花,就是切線的作用,這里因為砂輪旋轉速度高,切線力大。太極拳運行圓轉時,不可能象砂輪運轉那么快,沒有那么快,也就是沒有那么大的切線力。那么,我應該用什辦法來產生那么大的切線力呢?也有辦法。通常用抖勁,抖勁的特點是速度快、內勁足、時間短。根據物理學的原理,也就是沖量大,這時的圓轉切線力也大。所以能把對方扔出去。
這里有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
第一個例子,我堂叔陳照旭打我堂哥陳立治的例子:
有一天,立治哥冷不防的從照旭叔的背后,用兩手緊抱住他的右膀臂,用勁反關節猛往下采。同時,還問九叔,你怎么破?照旭叔一百一十多斤,立治哥一百六十多斤。照旭叔要解一百六十多斤的大個子,是不容易的。可是,只見照旭叔一邊將右臂自上而下,再往上一抖,立治哥就被騰空扔起了,他頭朝下,腳朝上,蹬到三米多高的屋梁上,來了個倒裁蔥。照旭叔害怕摔傷了他,就急轉身來搶前一步,弓起右腿,用手接住了他的腰,順隨扶著他的身體斜著落下,把他平放在地上,嚇得立治哥面色蒼白。
第二個例子,就是我的族老爺陳堯打我族伯陳子俠的故事。
一天,陳堯老爺沒事干,出外閑游散步。正好走在我村南邊下坡路上。這個坡很陡、很長、子俠伯看見了,就悄悄的跟在他的后邊。陳堯老爺正要從坡高頭往下走,子俠伯就從他背后,猛推堯老的右肩膀,想試試堯老的功夫。堯老稍向左轉身,子俠伯就從堯老的右肩頭,頭朝下,腳朝上,一下跌在坡底下去了。頭破了,衣服扯爛了。在上邊兩個例子里,我把技擊的基本過程和這個過程中所用的物理原理,都說了。在技擊中是千變萬化的,是復雜多變的。從時間上來說有長有短,從用著數來說,有多有少,不一定就是這樣一個較為完整的過程。可能是這一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某一部分。特別是陳氏太極拳的螺旋纏絲勁,把上面所說的分力、合力、切線力、滾動力等都融合成為一體。空間螺旋的公轉線,任何一點,都同時存在著三個互相垂直的分力,這三個分力都對,對方打來的力,三力相加,起著或化或打、或同時化打的作用。所以,功夫高深的人,在化發對方的時候,能把對方微帶螺旋地騰空扔出去,而且扔的力量很大,而且扔的很遠。這里我親眼看見堂爺陳發科推手打人的實例。有一天,在陳家嗣堂里,看他的徒弟們練推手,我偷偷坐在桌底下,看爺爺和他徒弟們的功夫。三爺推手發人時,也就是打人時,他使用螺旋纏絲勁,把對方打在墻壁上,對方從墻壁上反螺旋的摔倒在地面上。這就是空間螺旋纏絲勁運用的結果。對立的雙方往往在哼哈之間就決了勝負。上面,談技擊所用的原理是宏觀方面的,至于與技擊有關系的內氣方面,是屬于微觀方面的。由于拳術界直到科學界,對內氣的本質,尚未認識清楚,在這里我也就不談了。陳立清 陳永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