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臺山景區以山稱奇,以水叫絕,因峰冠雄,因峽顯幽,景色薈萃各不同。景區內有單級落差314米的亞洲第一高瀑——云臺天瀑;有被譽為華夏第一奇峽的紅石峽;有華夏第一秀水之稱的潭瀑峽;有唐代大詩人王維寫下千古名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峰;有融山的雋秀、水的神韻為一體,被贊為“人間天上一湖水,萬千景象在其中”的云臺天池—峰林峽;有生態旅游最佳去處“云臺第一大峽谷”——青龍峽;還有將中國山水園林文化從宮廷推向民間的“竹林七賢”隱居地——百家巖等精品景點。
特色產品
聞名中外的四大懷藥
焦作市行政區域處沁河下游,南瀕黃河,北依太行,土壤肥沃,四季溫差明顯,很早就有種植地黃、牛膝、山藥、菊花四種中藥材的傳統習慣。四大懷藥以悠久歷史和優秀品質迅速聞名全國,明清時期貴為宮廷貢品。
博愛竹器
博愛竹器有悠久的歷史、制作工藝較高,早在封建王朝時,博愛的竹器有些已列為“貢品”,供宮廷使用。
海蟾宮松花蛋
修武縣五里源鄉有一個“馬坊泉”,泉水自石下滲出,匯為巨池南流,傳說為五代劉海蟾洗丹處。泉水中產一種石殼蟲,長半寸許,中有蟲負殼出半身游行水中,觸之即伏。鴨食石殼蟲后,所產鴨蛋個大、質好、味鮮,還常產雙黃,經過加工制作成松花蛋,奇香異味。元末以后,歷代皇帝都把它作為御宴席上的佳肴。現在,松花蛋遍銷各地。
馳名國內外的武陟油茶
武陟縣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在焦作名吃中堪稱一絕,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面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制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由于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制作快捷、食用 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馳名國內外,遠銷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博愛姜”亦名“清化姜”
也叫“上莊姜”,主要分布于許良、上莊、柏山三個鄉。博愛姜塊大、絲細、產量高,而且品質佳、味道鮮、香辣宜口,百煮不爛,抗逆力強,含水量少,易加工貯藏,是同類中的佼佼者,博愛姜有1600多年的栽培歷史。
焦作山水之中的厚重文化
焦作山水,與一般的山水有別的是與之同樣厚重的焦作文化,在這片山南水北的陽剛大地之上,古代先民在此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焦作文化便是焦作山水間點綴的奇葩。
1、姓氏文化系統
河南是中華姓氏的發祥地,在當今的百家大姓中源于河南者共有73個,而起源于焦作或郡望于焦作的姓氏至少有18個。它們是于、衛、溫、蘇、卜、邢、荀、郗、寧、懷、雍、耿、冠、畢、俞、覃、茹、司
2、歷史名人系統
焦作人杰地靈,名人薈萃,歷史名人可分為5個組群,6大品牌。
焦作文物
焦作市地下遺存十分豐富,尤以古都古城最具代表性。府城遺址,位于中站區境內,由中日聯合發掘的商代前期城址,獲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稱號,是目前焦作市在學術界最有影響的古城。邢邱故城,位于溫縣東,曾發現有二里頭文化遺存,保留有東周城垣,傳統觀點為商代“祖乙遷邢”之都,因邢臺有了更多的發現,而成為目前焦作市在學術界最有爭議的古城。商村遺址,位于武陟縣東,包括有龍山、商與東周遺存,由于地名商村附近又有湯帝廟和湯帝陵,有學者研究為商代都城之一,是目前焦作市最有潛力的古城。邗國故城,位于沁陽市西北,以北垣保留最完整,發現有相關的遺存與墓葬,商周時期最有影響是目前焦作市最值得試目以待的古城。古溫城,位于今溫縣西,為商代的溫國與周代蘇國都城,漢晉時期最繁華的城邑,是目前焦作市最具尋根潛力的古城。古周城,位于孟州市西北,保留有夯土城垣,《左傳》有“天子狩于河陽”的記載,該城是否古河陽城,是目前焦作市存有謎團的古城。古州城,位于溫縣東北,城垣幾近淹沒,但在城垣附近發現了大量的東周盟書,是目前研究東周盟誓遺存最值得關注的古城。山陽故城,位于焦作市區東,城垣保存完好,城外還發現大量墓葬,是焦作城市聚落發展的前身,是目前焦作城邑中最具代表性的古城。
焦作市的地上文物保存較多,慈勝寺、嘉應觀、天寧寺三圣塔、妙樂寺塔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慈勝寺,位于溫縣西北,中軸建筑保存完好,大雄寶殿為元代建筑,為目前焦作市最早的木構建筑。嘉應觀,位于武陟縣東,規模宏大,保存完好,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的集宮、廟、街三位一體的黃淮諸河龍王廟。寨卜昌民居,位于博愛縣,為河南省保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月山寺,位于博愛縣,規模宏大,為中原名寺與“八極拳”的發祥地。天寧寺三圣塔、為河南三大金塔之首。妙樂寺塔,位于武陟縣區,為我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御塔之一。
焦作出土文物最有特色的是三大類:一是焦作漢墓中出土的陶樓,反映漢代民間生活的樓屋、院落等陶質模型明器,在武陟及市區均有發現,最具特色。二是宋代磁州窯系的當陽峪窯址,位于修武境內,其出土的絞胎瓷器在磁州窯系中最有代表性。三是宋墓葬,在溫縣、修武、市區均有發現,墓中出土的雕磚、壁畫、石板線刻圖案,最富有藝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