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記者就走進了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北朱村古民居。當眾多造型各異的古建筑呈現在眼前的時候,很是讓記者感到意外和驚嘆。陪同記者采訪的中站區文物專干張長杰說,這里包括迄今為止我省發現的唯一一處明代民居,該村古民居現正在申報“國保”呢!
在張長杰的引導下,記者用鏡頭記錄下了北朱村古民居一個個獨具特色的畫面,并了解到了至今仍鮮為人知的北朱村古民居的風風雨雨和歷史價值。
據了解,該處古民居現存較為完整的院落有64處,單體建筑有116座388間,建造時間上起明天啟三年(1626年),下至民國三十年(1941年),前后跨315年,綿延不斷。這些建筑真實地反映了我國中原民居在明清時期的演變方式和發展脈絡,對研究我國古代民居的平面布局、哲學和宗教思想對古代建筑學的影響,提供了豐富而翔實的實物資料。
北朱村古民居的總體平面布局為一進一、一進二、一進三四合院,其中以一進一、一進二四合院為主,單體建筑形式分為單層硬山兩面坡式、兩層閣樓式和三層雕樓式三種,以單層兩面坡式為多,個別前帶回廊,均為灰板瓦和筒瓦覆頂。兩層閣樓式建筑數量次之,前帶回廊較多,均為硬山兩面坡,灰板瓦覆頂。雕樓式建筑僅存一座。
北朱村古民居的單體建筑上,木雕、磚雕和石雕等裝飾,處處體現了淳樸的民風,展現了民俗風情和傳統文化,表達了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和對富裕生活的追求,對研究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在拍攝中,先人們的勤勞與智慧讓記者嘆為觀止,然而由于保護不力,破敗的庭院和岌岌可危的建筑令記者憂心忡忡。據了解,2000年該村還有上千間古民居,如今只剩下300多間了。張長杰說:“近年來,省、市、區以及北朱村在保護古民居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要使這些珍貴的文物得到更加切實有效的保護,并進一步發掘其文化內涵,逐步形成較大的文物旅游景區,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