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鍋起源于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近200年的歷史。相聲藝人最早用白沙撒字的是第一代相聲藝人張三祿,使其成熟發展的是第二代相聲藝人朱少文,綽號“窮不怕”,他原為京劇丑角藝人,后因同治初年國喪,戲班告散,遂改行說相聲,練就了白沙撒字的絕技。《天橋雜詠》中詩云:“信口詼諧一老翁,招財進寶寫尤工。輕敲竹板蹲身唱,誰道斯人不怕窮。”詩中的“寫尤工”、“蹲身唱”均指白沙撒字。朱少文經常進宮為慈禧太后表演畫鍋,老佛爺龍顏大悅,常給賞賜。他“撂地”時,必帶一把掃帚、一袋白沙,先用掃帚把地掃干凈,再開始白沙撒字。他能撒出一丈二的大字,字是空心的,這種寫法曰“雙筆勾”。他還要在每個字旁撒上四行小詩,以作對大字的釋解。最后再撒一副對聯,他經常撒的是“畫上荷花和尚畫 書臨漢書翰林書”。
第五代著名相聲藝人陶湘九更是位白沙撒字的高手,他撒出的字不但遒勁有力、字體漂亮,而且將“太平歌詞”融入撒字藝術中,他一邊用白沙撒字,一邊吟唱太平歌詞,豐富了撒字藝術,使白沙撒字這門藝術更趨完美。1943年,陶湘九來到開封,親收開封相聲藝人楊寶璋為徒,從此,楊寶璋繼承了白沙撒字的絕技,他勤學苦練,終成為相聲藝術及白沙撒字的翹楚。他是全國唯一能撒“一筆壽”的藝人。他撒出的“書童研墨,墨抹書童一手墨;梅香添煤,煤爆梅香兩眉煤”等字,端莊大方,功底扎實,文學意味濃厚,頗受觀眾青睞,為畫鍋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