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在蘭考縣儀封鄉的儀封三弦書是產生于秦朝的民間說唱藝術。儀封三弦書在墜子說唱藝術史、民間文學、民俗學、社會學等方面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儀封三弦書藝人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為始祖,逢三皇生日,藝人們焚香敬祖、聚會演唱三弦以敬三皇。
儀封三弦吸收了中原民歌、民間小調的藝術元素,唱腔音樂屬板式變化體結構,音域較寬。其唱腔主要有大儀封腔、小儀封腔。大儀封腔又稱“大口”,節奏比較緩慢,宜于抒情、訴說,其可塑性很大,既可用于表達悲哀之情,也可表達歡快的情景。“大口”,由高往低走,有時侯托音很長,但可以根據內容的需要任意變化。小儀封腔又稱“小口”,節奏比較緊湊,宜于表達激烈的情景和矛盾,抒發憤怒的心情,表達強烈的感情。但是,因人物、情節和感情的不同變化,大口唱腔和小口唱腔可以交替或混合使用。
總的來說,儀封三弦書的旋律是由高到低,尤其拖腔更是如此。藝人在演唱時比較靈活,他們往往采用半說、半唱或采取壓縮節奏、擴展節奏的方法,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節奏(板式)變化。儀封三弦書在板式變化上有緊打慢唱、趕板奪詞、軟弓子大調、滾口一仰一合等。
儀封三弦書演奏的前奏音樂叫盤頭,根據曲目的需要,盤頭有長有短。此外,在唱段里還有很多各不相同的間奏音樂,藝人稱為“大過門”、“中過門”、“小過門”,還有當做壓板用的“大游場”、“小游場”,多用于唱段中間對話、對白的地方,使音樂不斷,形成唱腔與伴奏音樂的連貫性。
儀封三弦書的演出形式一直以來都是為單檔班的坐唱型和雙檔班站唱型。單檔班的坐唱型即演員一人懷抱三弦、腿縛竹節(或腳梆),自彈自唱、自擊節;雙檔班由一人主唱,左手操作簡版,另一人彈三弦,蹬腳梆,兼插科打諢與幫腔,演唱中,或是伴奏人員與演唱者共同接腔,或是彈奏者向演唱者發問,其間亦白亦唱,一個哼、一個啊,一叫一應,一問一答,場面活潑,氣氛熱烈,滑稽詼諧,妙趣橫生,使演出生動活潑。
儀封三弦書的語言大致分為散文和韻文兩部分。說白的語言是提煉、加工、藝術化了的大眾口語,明快響亮、節奏感強、精練風趣、富于形象和藝術表現力。它的韻文唱詞平仄規范,唱詞的句式上有七字句(二、二、三句式),三字句(三字緊)、五字句(五字嵌、五字垛)、十字句(三、三、四叫平十字頭,三、四、三叫尖十字頭)、巧十三(即十字句前面加三字);另外,變格形式里還有六字句、搶八句(七字句前加一個字)和連珠垛(連珠垛句式)。儀封三弦書藝人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一套較完整的24字唱表要訣,即表演上的“手、眼、身、步”,唱法上的“抑、揚、頓、挫”,表情上的“喜、怒、哀、樂”,唱表上的“脫、科、閃、顫”,節奏上的“緊、慢、遲、疾”,火候上的“虛、實、寒、熱”。儀封三弦書的總體表演風格質樸諧趣,火爆潑辣。有文段子和武段子之分,文段子的唱表活潑風趣,樸素細膩;武段子的唱表豪放激烈、潑辣灑脫。
清朝時期,開封縣招討營村的喬治山將儀封三弦演變為河南墜子。文革期間,儀封三弦逐漸被觀眾冷落,其原因一是上級文化部門提倡演唱新曲種如墜子、大平調、豫劇等;二是說唱儀封三弦的藝人改說了墜子。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縣域內會唱儀封三弦的老藝人大部分相繼病逝,將珍貴的儀封三弦書說唱藝術帶進了墳墓。
截至2008年,在蘭考縣境內,只發現儀封鄉東老君營村的老藝人劉景付會唱儀封三弦,該說唱藝術瀕臨滅絕,急需搶救、保護。
2011年12月,儀封三弦書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