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還記憶猶新,在電視劇《大宅門》片頭中,一座古老的城市上空,一群鴿子從空中飛過,拉出長長的哨聲,回蕩在耳邊……發出哨聲的鴿子身上都綁扎著一枚鴿哨,手工制作鴿哨技藝在我國有著悠久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我市乃至全國養鴿者日漸稀少,鴿哨制作技藝如今已瀕臨失傳。據了解,居住在小北崗的75歲老人楊尚禮應是我市目前唯一一位鴿哨制作者,他制作鴿哨也已經超過50年。
楊尚禮老人退休前在市機械廠工作,一輩子喜歡機械和手工制作航模、鴿哨等。他告訴記者,以前我市養鴿子者很多,那時每條街巷內都會有幾家人養鴿子,鴿子和鴿哨都很多,葫蘆類和連筒類的鴿哨最為普遍。每日,市區上空到處飛起成片的鴿子,鴿子和鴿哨的品種也是種類繁多。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我市養鴿者幾乎消失殆盡,直至上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人養鴿子。據楊尚禮老人回憶,1950年前后,我市還有兩位手工藝人會制作鴿哨,一位姓張,一位姓李。記得那位張姓藝人經常在行宮角東側路邊制作鴿哨,制作簡單的鴿哨能賣到0.1元一個。他每次路過那里,都要駐足看上半天,仔細觀看張姓藝人制作鴿哨的技法,回家后就自己摸索著制作。慢慢地,他也能做出回響的鴿哨了。
鴿哨分為四種:葫蘆類、連筒類、星排類、星眼類。制作鴿哨的主要原材料有葦、竹、葫蘆、瓢。在楊尚禮制作的鴿哨里,工藝最為復雜的要數用葫蘆做的能發出13種聲音的鴿哨,美其名曰“十三太保”,是他用一周時間才做好的。“鴿子佩戴著鴿哨飛向空中,在風中就會發出不同聲響的哨聲。觀賞者可以根據哨音的起伏來判斷鴿哨的種類和制作的優劣,養鴿者也可以根據鴿哨的聲響來確定自己的鴿群。”楊尚禮說。
“鴿哨在我市從何時開始有的,我沒有考證,但從養鴿子的悠久歷史來看,鴿哨應該存在至少千年以上。據我了解到的,如今我市應該只有我自己會制作鴿哨。”楊尚禮說。他告訴記者,如今他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他不希望制作鴿哨的技藝在他手里失傳,他想義務向想學習鴿哨制作者傳授制作技藝。不過,他表示想學習此技藝者最好能有手工雕刻的功底,這樣學起來也相對容易些!驹瓨祟}:七旬老人楊尚禮欲義務傳授鴿哨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