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百態躍然紙上
北京故宮博物院古書畫部副研究員王亦旻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宋以前的風俗畫因為時代久遠多已散失。相比之下,宋代風俗畫傳世作品較多一些。隨著宋代繪畫藝術從宮廷逐漸走向民間,描繪市井風俗的社會風俗畫更能體現大眾化的審美追求。
極富現實主義色彩的宋代風俗畫表現內容十分豐富。市井生活是畫家們描繪的重要題材。除了《清明上河圖》,畫家李唐的《灸艾圖》,蘇漢臣的《秋庭戲嬰圖》、《雜技戲孩圖》,王居正的《紡車圖》、燕文貴的《七夕夜市圖》都是宋代風俗畫杰作。
《貨郎圖》是風俗畫中的一個常見題目。多位畫家都以此為題材進行過創作。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李嵩《貨郎圖》卷,畫面上貨郎肩挑雜貨擔,旁邊是歡呼雀躍的兒童。貨擔上物品繁多,從鍋碗盤碟、兒童玩具到瓜果糕點,無所不有。在商品流通尚不夠發達的南宋時期,一副貨擔就是一個小小的百貨店,貨郎們不僅為偏僻的鄉村帶來所需的貨物,也帶來各種新奇的見聞,貨郎的到來往往像節日般熱鬧,李嵩在圖中就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那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物品,雖然今天有很多已不明其用途,但卻真實地記錄了南宋百姓的生活方式,是民俗學家不可多得的珍貴史料。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蘇漢臣的《貨郎圖》。蘇漢臣擅長畫佛像及人物,尤其擅長畫童嬰。他的傳世作品《貨郎圖》描繪了老貨郎賣貨,婦女兒童圍觀購物的歡鬧場面。貨擔上的雜物既有風車、山鼓、葫蘆、花籃等,又有木叉、犁耙等農具和瓶、缸、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品,還有瓜果、糕點等。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李唐《灸艾圖》,又稱《村醫圖》。它是我國最早以醫事為題材的繪畫之一。這幅畫生動地描繪了鄉村郎中為老翁治病的場景。在樹蔭下,一個老人袒露上身,被親人扶住。郎中坐在小板凳上,用艾條熏灼老人的背部。小兒躲在大人背后偷看,村醫的助手在一旁合藥,手里拿著藥膏。畫家觀察入微,畫面上的每個人衣服上都打滿了補丁。.
除了村醫,宋代風俗畫中還有不少賣藥的情景。如,有些藥鋪的招牌以武官的官銜命名。可能是賣藥人想以此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