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非是一片心——感悟化建國的裝置藝術
2014/7/21 14:37:3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癡心于藝術的化建國博涉多優,在藝術的廣闊領域內自如游走,從不為條條框框所羈絆。其實,什么什么家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他不想充當某個藝術領域的強勢話語者,他尋求的是藝術語言的多樣化表達,藝術創作與心靈感悟的水乳交融。
正是基于此,見到他的裝置藝術作品是時我絲毫未覺驚訝,只顧深思他在作品中所表達的觀念以及表達形式的巧妙性,竟忘記了他已在傳統藝術領域跋涉多年。
眾所周知,裝置藝術(Installation art)作為當代前衛藝術中的主要藝術樣式,從美學特征來看,正是對傳統藝術的反詰與超越。從形式上則是對傳統藝術分類體系的挑戰,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讓傳統的藝術分類不再有效。
當前,裝置藝術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地、深刻地表現著世界之今日與今日之個人。同時,裝置藝術也由于忽視了藝術創作者個體經驗的差異性,藝術語境的區域性和問題條件的變更性,陷入了一場新的危機之中。
化建國選擇介入裝置藝術的時機,不在它的鼎盛之時,而是危機之際。從某種意義來講,從事裝置藝術是他本人與藝術之間的雙向選擇。裝置藝術的靈活表現形式能為他提供適宜的藝術表達載體,而多年來對傳統藝術的廣泛涉獵,也為他的裝置藝術提供了智慧的源泉,為他的作品融入了深切的人文關懷和對傳統文化生存境遇的嚴肅思考,這也為當代裝置藝術的發展注入了一泓清泉。
在他的作品《烙印》中,一個象征著中國農耕時代的磨盤上,刻著兩個鮮艷的紅色烙印——麥當勞與肯德基的標志。現代的人們,已經很難體會磨盤對于飲食的重要意義,就像古人很難體會麥當勞、肯德基代表著什么一樣。超越時空的置換,將這些本無聯系的象征符號串聯在一起時,本能地引起了人們對當代飲食方式的思考,對中西文化價值觀以及當下生活方式的思考。
在《女兒的宣言中》,臉上隨意涂抹著幾筆顏色的金發洋娃娃,姿態有些怪異地站立在一個黑色的臺子上,臺子上歪歪斜斜地印著數行難以看懂的文字符號。洋娃娃臉上幾筆顏色,是化建國那可愛的小女兒用心涂抹的,小孩子認真的態度讓你確定她是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那些難以看懂的文字,也是小女孩在呀呀學語時寫下的自己想說的話。我覺得,化建國將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巧妙地進行組合并展示在特定的空間里,意圖不在于顯露自己的藝術技巧,而是想擺脫藝術技巧的桎楛,回歸到藝術的最原始、最純真的精神狀態。
在《國畫圍墻》、《折疊的字》、《對話》這些作品中,也同樣都表達著作者的藝術思考與人生感悟。從表面上看,這些作品在解讀上似乎帶有某種不確定性,其實,當觀眾將作品與其所處的環境視為一體,并且從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時,就能感受到作品的內在寓意。有專家講,欣賞裝置藝術時觀眾除了要積極思考外,還要求其它感官的參與:視覺、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簡單的問題就這樣被復雜化了。
有人曾問一位禪師:“家有一片石,時坐,時臥,欲鐫做佛,可否?”禪師答:“可。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無非是一片心。”是的,無非是一片心。藝術家用心創作的作品,觀者只需用心感悟即可。
化建國簡介:
化建國,1958年11月出生,河南開封人。現為河南省美術館館長,河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國家一級美術師。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大河美術網(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