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小王屯村東
讀宋史最痛心處莫過于靖康之難,金人兵駐南青城,囚徽、欽二帝。翌年(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四月一日,粘罕、斡離不二人兵分兩路,一路由東京開封經滑州(今滑縣),一路經由鄭州押解著徽、欽二帝及后妃、親王、駙馬、大臣、宮娥、工匠等3000余人班師北上。按宋人的說法是“二帝北狩”,意思是說徽、欽二帝到塞北狩獵去了,實在掩蓋戰敗被俘的恥辱。
正因為這一幕,南青城出了名。但南青城在哪里?它為什么叫“南青城”?今天的南青城又是什么模樣?還要從歷史說起。
南青城本是北宋帝王祭天的齋宮,最初僅以青布幕為之,故曰“青城”,政和(公元1111年~1115年)年間改以土木建筑,為別于城北祭地之齋宮,乃曰“南青城”。
元代據宋不遠,元郝經《陵川集·青城行》:“……驅出宮門不敢哭,血淚滿面無人色。戴樓門外是青城,匍匐赴死誰敢停。”戴樓門是開封外城南面三門中最西的一個門,遺址在今市冷凍廠南側,依此判斷,宋代南青城的位置在今小王屯村東側,開封啤酒廠西南,化工廠以西之范圍內,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500米,面積約30萬平方米。建國初期,小王屯村東南角有100米見方大小的白土岡,土質明顯與當地土質不同,有可能是宋建在南青城內南側的天壇舊址,可為此處乃南青城之旁證。
令人想不到的是,還是這個金人拘押宋徽、欽二帝的南青城,107年之后,元將速不臺攻汴,金叛將崔立降元,送金哀宗完顏守緒以及后妃、皇族諸王等500人至南青城關押,并在這里全部被殺。“興亡誰識天公意,留著青城閱古今”。但青城毀于明代黃河水患,最終未能留下來。
南青城毀于水患120余年后——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山西洪洞縣王姓移民在此定居,形成村落,初名王家屯,因屯北兩里許原有王家屯,乃改稱小王屯,屯北之王家屯稱大王屯。實際上小王屯并不小,鄭汴路從屯中向西穿行,13條村道沿公路兩側向南北延伸,交通十分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