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時期的后周,定都開封,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榮都對開封城墻的維修增擴給予關注。公元955年周世宗繼位后,還開始修筑汴州外城,周長48里233步,稱新城,亦稱羅城。北宋建國后改叫國城,并多次增修。至宋神宗時東京外城周長達50里165步。四面皆建有敵樓、甕城和濠塹,有城門12座,計南3、東2、西3、北4,全系土筑,故又稱其為土城者。東城2門與內城宋門、曹門相通。經考古鉆探約在今開封(內)城墻東1.4公里處。(外城西城墻在今開封西城墻西兩公里外。)因外城筑成時間較內城(今開封城墻)晚,老百姓分別稱其為新宋門和新曹門。
開封外城因歷經宋、金兩代“東京保衛戰”的洗劫,“自金迄元,外城已毀”。元代以后外城城門亦俱湮塞。至明代,據陳所蘊萬歷二十八年(1600)所著《增建敵樓碑記》記載:“外城久傾圮,僅存故址。”再經明崇禎十五年(1642)和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兩次黃河決口的沖刷,終被淹沒,已了無痕跡了。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封東郊興建工業園區,一大批工廠及居民商住樓拔地而起;由宋門、曹門向東通往原外城新宋門和新曹門的道路經過重新規劃修筑,寬闊平坦,被定名為新宋路和新曹路,既有新建之意,想來也是有通往外城新宋門和新曹門之意在內吧!北宋新宋門——正名朝陽門遺址即在今新宋路東段北側的大花園村西南。北宋新曹門遺址約在沙崗寺村北一帶。
前段時間由新曹路通向土柏崗鄉、蘭考縣的公路因損壞嚴重,影響通行。經過大梁路的貫通以及大廣高速連接線的開通,一條貫通開封東西的主干道已經完美地呈現在人們面前。(七十七)作者: 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