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傳統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開封

沾化漁鼓戲的“命運交響曲”

2013/4/12 18:19:21 點擊數: 【字體:

3月13日,沾化漁鼓戲劇團正穿梭于縣內外的城鎮鄉村演出。據團長王春貞介紹,春節前接的演出單子,現在還沒演完。

王春貞說:“與其說是我們救了沾化漁鼓戲,還不如說是沾化漁鼓戲救了我們,現在我們一年能演200多場,觀眾越來越喜歡,我們也演得越來越有勁。”


    沾化漁鼓戲劇團的前身是沾化呂劇團,曾幾近癱瘓,而現在的好局面都要源于沾化漁鼓戲的重獲新生。

    漁鼓道情只在沾化成了漁鼓戲

    漁鼓,亦稱道情,原是道士們唱的曲調。最初的道情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因其用漁鼓伴奏、簡板擊節,故道情亦別稱作漁鼓。

    明清以來,道情流傳漸廣,成為比較流行的曲藝形式,我國大約有二十個省流傳有道情藝術。道情流行在沾化農村時,才逐漸衍化、發展成為大型的戲曲藝術——漁鼓戲。

    據《沾化縣志》、《山東藝術志》、《中國戲曲志·山東卷》載:“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營村重修道觀時,有道士來此說唱,村民學會其腔調,并逐漸予以衍化,把說唱形式的漁鼓發展成為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漁鼓戲。”

    當時,每逢九月香火會,戲班便在道觀前搭臺專唱會戲。冬閑時,藝人們則聚集戲房切磋技藝、排演新戲,春節期間登臺演出,直出正月。當地盛傳:“扔下牲口撇下筐,莊里傳出漁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覺,就是落不下漁鼓調”。可見,漁鼓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漁鼓戲演出活動一直延續到1957年,后因歷史原因和隨之而來的自然災害,業余戲班相繼撤消,大規模的演出活動由此中斷,僅散見于民間小型娛樂,漁鼓戲這一稀有劇種已到瀕臨滅絕的境地。到2006年,當年眾多的藝人只剩下84歲的邊洪志、74歲的邊希莊、85歲的邊洪武、65歲的劉尊祿四人了,隨著這些老藝人年事漸高,如不及時挖掘保護傳承,具有300年歷史的沾化漁鼓戲很可能就此失傳。

    沾化漁鼓戲重放異彩

    據沾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立忠介紹,沾化縣專門召開縣委常委會議研究沾化漁鼓戲的挖掘保護傳承措施,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使其重放異彩。

    2006年3月,該縣組織有關戲曲專家與縣劇團人員深入胡營村,與僅存的四位漁鼓戲傳人同吃同住,將老藝人所能記憶的《二度》、《高老莊》、《出家》等多個劇目整理完畢,并發現了當年演出時的服裝、道具、樂器和道觀原址。

    戲曲專家和劇團人員繼續深入漁鼓戲和漁鼓曲藝流行區域,對尚未掌握的劇目、曲牌進行深入挖掘,將已搜集的劇本、曲譜進行整理,并陸續印刷出版,對民間健在的老藝人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同時對已搜集的資料逐步制作音像資料。同時,該縣決定以縣呂劇團和冬棗之鄉藝術團為基礎成立沾化漁鼓戲劇團。

    曾在1983年挖掘過漁鼓戲音樂的濱州市呂劇團國家一級作曲家王永昌,將原呂劇劇本《審衙役》改編成漁鼓戲,進行了正式排練。在《審衙役》中伴奏樂器由漁鼓、簡板和嗩吶改為了漁鼓、簡板和越胡,另外還加上了三弦。原來的漁鼓戲都是男戲、男腔,伴唱也是男腔,這次伴唱改為女腔,唱腔豐富了。 

    沾化漁鼓戲《審衙役》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與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2006年4月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上首次亮相便脫穎而出,榮獲最高獎——最佳推薦劇目獎等七項大獎。

    2006年沾化漁鼓戲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6月,沾化漁鼓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為了保證全面準確地繼承漁鼓戲,沾化漁鼓戲劇團經常深入胡家營村,向老藝人們請教。劇團排練原生態漁鼓戲大戲《度林英》時,經常請老藝人劉尊祿到排練現場指導。劉尊祿說:“看了這場《度林英》,我是真放心了,咱們的沾化漁鼓戲能真正傳下去了!”

    為讓群眾檢驗漁鼓戲的繼承與發展成果,漁鼓戲在縣內外演出中,經常專門安排到漁鼓戲的故鄉胡家營村演出,讓“娘家人”再把把脈,小時候聽漁鼓戲長大的老人們看完戲說:“保住了老漁鼓戲的味道,可是聽起來比那時好聽多了,讓人聽不夠,就連村里的小青年們都挺喜歡!”
   
    沾化縣把漁鼓戲的傳承與發展,作為社會聯動工程,讓漁鼓戲的傳承從娃娃抓起,推進“漁鼓戲進課堂”與“進劇團學漁鼓戲”,把漁鼓戲作為中小學課余選學課程,目前已在3處中小學進行試點,并選拔14名13-15歲的中學生,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時間進入漁鼓戲劇團學習漁鼓戲。

    沾化漁鼓戲劇團涅槃重生

    由于沒有新劇目,人員老化、設備陳舊,2006年前,擁有20多名演職人員的沾化縣呂劇團,每年的演出僅有不到30場,收入二、三萬元,自身“生計”都難以維持。

    沾化漁鼓戲劇團成立后,省文化廳、濱州市財政局、文化局、沾化縣人民政府及縣文體局等部門撥付資金160萬元,扶持漁鼓戲劇團建設與發展,主要用于挖掘整理資料、曲譜、文字,部分音像資料的制作,同時幫助劇團更新音響、樂器設備,添置服裝、道具,建設高標準排練廳,為漁鼓戲劇團的演出創造了條件。

    觀眾又看到了久違多年的漁鼓戲,都非常喜歡,漁鼓戲劇團迅速打開了演出市場,很多農村邀請劇團演出,同時該縣將漁鼓戲演出作為文化下鄉的主要載體,組織多種形式的演出。近幾年來,劇團演出范圍逐漸擴大到周邊的陽信、濱城、博興以及東營、黃驊等地,每年演出近200場、收入40多萬元。如今,該劇團每年都要從藝術學校挑選優秀人才,為劇團注入新鮮“血液”,劇團演職人員由2005年的24人,發展到現在的36人。

    春節前后,各種演出邀請更是應接不暇。王春貞說:“以前,自己出去找市場都找不著,現在,想演都演不過來。”

    經過了漁鼓戲挖掘排演歷練的沾化漁鼓戲劇團,已經開始能夠在農村文化市場自由馳騁,同時促進了整個劇團藝術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來,劇團有3人晉升為國家一級演員,5人晉升為國家二級演員。

    有了良好的演出市場前景,更加激發了漁鼓戲劇團排練與演出的積極性,更加熱切地投入到漁鼓戲事業中去,自身藝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推動了漁鼓戲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提升,實現了一個“非遺”劇種與一個劇團的互救共贏。

    “文化遺產與市場脫節,是當前很多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窘境,很多文化遺產雖然采取了保護措施,但是始終還是躺在書本里、拷在光盤里、擱在展廳里,不能進入市場,接受市場的洗禮與選擇,僅靠政府和一些公益組織的保護,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沾化漁鼓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漁鼓戲市場繁榮之時,就是漁鼓戲事業興盛之日。”省文化廳一位負責人說。【原標題:沾化漁鼓戲的“命運交響曲”】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0-04-2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