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沾化漁鼓戲劇團正穿梭于縣內外的城鎮鄉村演出。據團長王春貞介紹,春節前接的演出單子,現在還沒演完。
王春貞說:“與其說是我們救了沾化漁鼓戲,還不如說是沾化漁鼓戲救了我們,現在我們一年能演200多場,觀眾越來越喜歡,我們也演得越來越有勁。”
沾化漁鼓戲劇團的前身是沾化呂劇團,曾幾近癱瘓,而現在的好局面都要源于沾化漁鼓戲的重獲新生。
漁鼓道情只在沾化成了漁鼓戲
漁鼓,亦稱道情,原是道士們唱的曲調。最初的道情稱道歌,是傳道者宣傳教義及募捐化緣的工具,因其用漁鼓伴奏、簡板擊節,故道情亦別稱作漁鼓。
明清以來,道情流傳漸廣,成為比較流行的曲藝形式,我國大約有二十個省流傳有道情藝術。道情流行在沾化農村時,才逐漸衍化、發展成為大型的戲曲藝術——漁鼓戲。
據《沾化縣志》、《山東藝術志》、《中國戲曲志·山東卷》載:“1723年(清雍正元年),胡家營村重修道觀時,有道士來此說唱,村民學會其腔調,并逐漸予以衍化,把說唱形式的漁鼓發展成為行當齊全、文武兼備的漁鼓戲。”
當時,每逢九月香火會,戲班便在道觀前搭臺專唱會戲。冬閑時,藝人們則聚集戲房切磋技藝、排演新戲,春節期間登臺演出,直出正月。當地盛傳:“扔下牲口撇下筐,莊里傳出漁鼓腔。”“不娶老婆不睡覺,就是落不下漁鼓調”。可見,漁鼓戲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漁鼓戲演出活動一直延續到1957年,后因歷史原因和隨之而來的自然災害,業余戲班相繼撤消,大規模的演出活動由此中斷,僅散見于民間小型娛樂,漁鼓戲這一稀有劇種已到瀕臨滅絕的境地。到2006年,當年眾多的藝人只剩下84歲的邊洪志、74歲的邊希莊、85歲的邊洪武、65歲的劉尊祿四人了,隨著這些老藝人年事漸高,如不及時挖掘保護傳承,具有300年歷史的沾化漁鼓戲很可能就此失傳。
沾化漁鼓戲重放異彩
據沾化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王立忠介紹,沾化縣專門召開縣委常委會議研究沾化漁鼓戲的挖掘保護傳承措施,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使其重放異彩。
2006年3月,該縣組織有關戲曲專家與縣劇團人員深入胡營村,與僅存的四位漁鼓戲傳人同吃同住,將老藝人所能記憶的《二度》、《高老莊》、《出家》等多個劇目整理完畢,并發現了當年演出時的服裝、道具、樂器和道觀原址。
戲曲專家和劇團人員繼續深入漁鼓戲和漁鼓曲藝流行區域,對尚未掌握的劇目、曲牌進行深入挖掘,將已搜集的劇本、曲譜進行整理,并陸續印刷出版,對民間健在的老藝人進行搶救性錄音、錄像,同時對已搜集的資料逐步制作音像資料。同時,該縣決定以縣呂劇團和冬棗之鄉藝術團為基礎成立沾化漁鼓戲劇團。
曾在1983年挖掘過漁鼓戲音樂的濱州市呂劇團國家一級作曲家王永昌,將原呂劇劇本《審衙役》改編成漁鼓戲,進行了正式排練。在《審衙役》中伴奏樂器由漁鼓、簡板和嗩吶改為了漁鼓、簡板和越胡,另外還加上了三弦。原來的漁鼓戲都是男戲、男腔,伴唱也是男腔,這次伴唱改為女腔,唱腔豐富了。
沾化漁鼓戲《審衙役》以其鮮明的地方特色與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在2006年4月舉行的第四屆中國濱州博興小戲藝術節上首次亮相便脫穎而出,榮獲最高獎——最佳推薦劇目獎等七項大獎。
2006年沾化漁鼓戲被列入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6月,沾化漁鼓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為了保證全面準確地繼承漁鼓戲,沾化漁鼓戲劇團經常深入胡家營村,向老藝人們請教。劇團排練原生態漁鼓戲大戲《度林英》時,經常請老藝人劉尊祿到排練現場指導。劉尊祿說:“看了這場《度林英》,我是真放心了,咱們的沾化漁鼓戲能真正傳下去了!”
為讓群眾檢驗漁鼓戲的繼承與發展成果,漁鼓戲在縣內外演出中,經常專門安排到漁鼓戲的故鄉胡家營村演出,讓“娘家人”再把把脈,小時候聽漁鼓戲長大的老人們看完戲說:“保住了老漁鼓戲的味道,可是聽起來比那時好聽多了,讓人聽不夠,就連村里的小青年們都挺喜歡!”
沾化縣把漁鼓戲的傳承與發展,作為社會聯動工程,讓漁鼓戲的傳承從娃娃抓起,推進“漁鼓戲進課堂”與“進劇團學漁鼓戲”,把漁鼓戲作為中小學課余選學課程,目前已在3處中小學進行試點,并選拔14名13-15歲的中學生,利用課余和節假日時間進入漁鼓戲劇團學習漁鼓戲。
沾化漁鼓戲劇團涅槃重生
由于沒有新劇目,人員老化、設備陳舊,2006年前,擁有20多名演職人員的沾化縣呂劇團,每年的演出僅有不到30場,收入二、三萬元,自身“生計”都難以維持。
沾化漁鼓戲劇團成立后,省文化廳、濱州市財政局、文化局、沾化縣人民政府及縣文體局等部門撥付資金160萬元,扶持漁鼓戲劇團建設與發展,主要用于挖掘整理資料、曲譜、文字,部分音像資料的制作,同時幫助劇團更新音響、樂器設備,添置服裝、道具,建設高標準排練廳,為漁鼓戲劇團的演出創造了條件。
觀眾又看到了久違多年的漁鼓戲,都非常喜歡,漁鼓戲劇團迅速打開了演出市場,很多農村邀請劇團演出,同時該縣將漁鼓戲演出作為文化下鄉的主要載體,組織多種形式的演出。近幾年來,劇團演出范圍逐漸擴大到周邊的陽信、濱城、博興以及東營、黃驊等地,每年演出近200場、收入40多萬元。如今,該劇團每年都要從藝術學校挑選優秀人才,為劇團注入新鮮“血液”,劇團演職人員由2005年的24人,發展到現在的36人。
春節前后,各種演出邀請更是應接不暇。王春貞說:“以前,自己出去找市場都找不著,現在,想演都演不過來。”
經過了漁鼓戲挖掘排演歷練的沾化漁鼓戲劇團,已經開始能夠在農村文化市場自由馳騁,同時促進了整個劇團藝術水平的提高,近幾年來,劇團有3人晉升為國家一級演員,5人晉升為國家二級演員。
有了良好的演出市場前景,更加激發了漁鼓戲劇團排練與演出的積極性,更加熱切地投入到漁鼓戲事業中去,自身藝術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也推動了漁鼓戲藝術價值與社會效益的提升,實現了一個“非遺”劇種與一個劇團的互救共贏。
“文化遺產與市場脫節,是當前很多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面臨的窘境,很多文化遺產雖然采取了保護措施,但是始終還是躺在書本里、拷在光盤里、擱在展廳里,不能進入市場,接受市場的洗禮與選擇,僅靠政府和一些公益組織的保護,畢竟不是長久之計,而沾化漁鼓戲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漁鼓戲市場繁榮之時,就是漁鼓戲事業興盛之日。”省文化廳一位負責人說。【原標題:沾化漁鼓戲的“命運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