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黃河一百道彎,這第九十九道就在咱封丘縣,封丘縣土地長鹽堿,還出了一百八十臺小窩班,大弦戲,唱黑臉,墜子梆子響連天。祥符調(diào),好婉轉(zhuǎn),凄切哀痛二夾弦,唱出生死與離別,唱出忠良與權(quán)奸……
一曲歌謠,唱出了河南封丘的地理、人文,唱出了民風(fēng)、曲藝。
戲曲在封丘有著堅實(shí)而深厚的群眾基礎(chǔ),有人說:“封丘是個戲窩,大人小孩都喜愛看戲、聽?wèi)颉⒊獞颉?rdquo;封丘人不講究吃穿,就講究精神享受,遇到什么高興的事,就吼上幾嗓子。在田間地頭,在勞動間隙,在清晨的微風(fēng)里,在暮歸的夕陽中,一兩句清唱、三兩聲小調(diào),讓生活平添了幾分樂趣。戲曲,像一棵開花的樹,根植于民間沃土,芳香于市井田間。
祥符調(diào)是豫劇的母調(diào)。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diào)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流傳。
《封丘縣志》記載,清河集許門熱衷于戲曲事業(yè),清乾隆、嘉慶年間創(chuàng)辦了“天興班”。蜚聲海內(nèi)外的一代豫劇宗師、祥符調(diào)傳人陳素真,豫劇大師馬金鳳的老師馬雙枝,豫劇大師閆立品的老師楊金玉,亦出自許門“天興班”。豫劇大師金不換也是從封丘走出來的杰出代表。
出封丘縣城,向東南行20千米,擁有數(shù)千口人的清河集村,就坐落在這個被稱為黃河“豆腐腰”的灣子里。這里是豫劇祥符調(diào)的發(fā)源地。
2012年11月23日,農(nóng)歷十月初十,按農(nóng)村風(fēng)俗,這天是個好日子,午后的陽光暖暖的,清河集祥符劇社露天大舞臺戲劇擂臺賽于這天舉行。舞臺下面就只見黑壓壓的坐滿了人。
戲臺上,一名畫了簡單戲妝的群眾演員正在深情投入地演唱祥符調(diào)陳派代表作《三上轎》。當(dāng)?shù)厍搴图妩h支部書記說,搭建露天大舞臺,是為了讓更多戲迷愛好者有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這不但給村民提供了一個文化娛樂場所,同時也為四鄰八村的表演愛好者敞開了方便之門,讓豫劇祥符調(diào)唱得更響。
11月24日14時,同心堂俱樂部的戲劇演出準(zhǔn)時開張,聽著那渾圓的唱腔,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那個故事里演繹的時代,這就是藝術(shù)的魅力。
“戲劇來源于生活,根植于民間,這種喜聞樂見的形式,會讓戲曲藝術(shù)更加瑰麗多彩,而祥符調(diào)就是這梨園中的一朵奇葩。”說起祥符調(diào),河南省戲劇協(xié)會副主席朱東美這樣說道。
二百多年來,在封丘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戲劇薪火相繼,永不熄滅。戲劇大家輩出,群星燦爛。藝苑奇葩,爭奇斗艷。【原標(biāo)題:祥符調(diào),一朵梨園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