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戲曲不是太熟悉,不過京劇《鎖麟囊》倒是看過多次,印象還比較深刻。《鎖麟囊》唱腔別致,聽起來感覺和別的京劇自是不同,而且唱詞優美,作者看似信手拈來,句句卻又都是神來之筆。
“春秋亭外風雨暴,何處悲聲破寂寥,隔簾只見一花轎,想必是新婚渡鵲橋。”張火丁圓潤的嗓音宛如銀珠落盤,抑揚頓挫之間,故事情節便陡然展開了。
一貧一富兩戶人家打發女兒出嫁,因雨邂逅于春秋亭,富人之女并不驕盛,慷慨解囊相贈,雨止,遂匆匆別去,孰料后來竟世事無常,人人唏噓嘆息。劇中講述了一個淺顯的人生道理,引人回味。
文藝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好的作者會將生活的枝枝葉葉進行過濾、濃縮,提煉成一個簡練明快而又意味深長的故事,于無聲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愛憎。
其實很多時候,生活就像《鎖麟囊》演的那樣,是一種冥冥之中的輪回。
北宋時期,哲宗有二妃,一曰孟氏、一曰劉氏,劉氏跋扈、孟氏嫻靜,自然,宮廷中一番勾心斗角之后,孟氏要處于下風了。
哲宗的情緒本來就不好,年少時祖母和母親垂簾聽政,他沒有一點兒權力,好多當朝大臣都不把他放在眼里,哲宗本來就窩著一肚子的火,恨死了以司馬光為首的那些“元祐黨”人,現在后宮又亂糟糟這般模樣,加之劉氏讒言挑撥于旁,于是孟氏的一點兒小錯誤便被哲宗上綱上線了。他先是褫奪了孟氏的“皇后”稱謂,接著又將其打入冷宮。孟氏也是禍不單行,在冷宮居住期間,心如死灰的她早已心無雜念,可惜吃齋念佛沒有多長時間,她所住的地方竟莫名其妙地被一把火燒了個精光。皇宮中容不得她,眼看那里再沒有自己的棲身之地,沒辦法,她只好搬離皇宮,住到了自己的娘家。娘家守著大相國寺、守著汴河,雖然雜居在老百姓當中,倒也沒有那么多事端。
當初娘家人以她為榮,如今,反倒以她為恥了。
孟氏原以為就這樣恥辱地了卻殘生了,不料,平地風起,金兵從陜西、山西、河北打了過來,最終釀成了慘烈的“靖康之變”,宗室子女,凡有敕封名號之人,俱被俘獲。陸游在其《老學庵筆記》中記載了一條逸事,可證其實:“靖康國破,二帝遠遷,有小崔才人與廣平郡王俱匿民間,有從官饋以食,遂為人所發,亦不免。”因為孟氏當時已經被貶為庶人了,金兵懶得理睬她,于是她倒因禍得福了。后來,趙構成立了南宋,尊其為太皇太后,后垂簾聽政,權極天下,孟氏也算是老有善終了。反觀那些曾經嘲笑過她的許多人等,在北國的漫漫風沙中,竟不知都死到了哪里。
世事無常,這也算是一種輪回吧。
老子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生活中這種道理無處不在,上帝打開了一扇門,必定要關上一扇窗,只是好多人不明白罷了,所以貪婪者愈加貪婪,卑賤者愈加卑賤。其實靜下心來去想想,什么東西才是你的呢?范備軍【原標題:春秋亭外 風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