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晚,“華夏和韻”河南佛教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暨河南佛學院藝術團展演將在河南人民會堂舉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相國寺梵唄”將在這場獨特的視聽盛宴中上演,今日,請跟隨東方今報記者的腳步,提前領略相國寺梵音的莊嚴與純凈。
□東方今報記者 孫川川/文 閆善良/圖
【樂史】華夏梵音消八苦
梵樂和佛教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白馬馱經,佛教傳入中華,梵唄也開始在我國流傳。早期的中國佛教活動自然完全承襲梵唄形制,即佛教史上稱做“西域化”講經的吟唱方式,梵唱由是冉冉升起于中華大地。
大相國寺始建于北齊,盛于唐宋。自創建之始便有樂僧越仁大師、虛真大師在寺院演奏佛樂。至唐天寶年間,大相國寺已出現完整的樂隊,到唐大歷年間,寺院將向佛獻樂定為制度,開壇講經必有樂隊獻樂。
北宋時期,在皇家的支持下,建立了由大批樂僧組成的專業樂隊。每到朝廷及寺院舉行重大佛事活動,大相國寺梵樂團就會獻樂演出,規模宏大,堪稱舉世無雙。此時的大相國寺佛樂,不僅在最大限度上代表著帝王禮儀之樂,也是中原傳統音樂最典型的代表。
之后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大相國寺梵樂的傳承一直沒有間斷。直至上世紀20年代以后,由于歷史的原因,僧人再度離寺,大相國寺被改為中山市場,大相國寺梵樂活動中止。
1992年,在黨和國家宗教政策的關懷下,大相國寺重新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千年古剎,迎來中興,2002年,為使大相國寺歷史上極負盛名且已近失傳的佛樂再度重光,大相國寺方丈心廣大和尚親任團長,成立了大相國寺梵樂團,開始致力大相國寺傳統梵樂的挖掘整理,并先后聘請十余位國內著名的音樂教授,到寺指導和培訓樂僧。
【樂器】獨有樂器超凡脫俗
器樂在梵樂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相國寺梵樂演奏也包括法器和樂器。
用于念經時的發生器為法器,如振金鐸、木魚、鐘鼓等;用于單獨演奏也可誦經時伴奏的稱為樂器。和其他地方寺院梵樂團相比,大相國寺梵樂的演奏工具除了佛寺中共有的鐘、磬、鐸等法器外,還有大量的古代樂器,如籌、鼓、阮咸、古琴、瑟等。
而在這些樂器中,最獨特的當數籌、陶塤和錫管。
籌這種樂器頗為罕見,是大相國寺梵樂表演中主要的演奏樂器之一,佛教界目前只有大相國寺保存有籌。它像笛又像簫,發出的聲音卻與笛、簫大不一樣。籌的韻律兼具簫之哀婉和笛之悠揚,卻又別具一格,聞之頗有超塵脫俗之感。
包括譚盾在內的許多著名音樂家聽后均為之傾倒,并大加推崇。它的吹奏方法很特別,學起來難度很大,目前只有少數樂僧習得籌的吹法技藝。
除此之外,大相國寺還有種古樸樂器陶塤,是我國特有的閉口吹奏樂器,也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其音色渾厚而純正,綿綿不絕。錫管是大相國寺獨有的樂器,體態小巧,具有8個孔,一個竹哨子,如同鉛筆長短,聲音洪亮,犀利奔放。
【樂師】一代代的口傳心授
任何樂器都是靜止的,只有人來演奏,才能散發出美妙的音符,悠揚千古。
在大相國寺梵樂的千年傳承中,有許多樂僧的名字被歷史永久銘刻,而在如今大相國寺的院落中,有這樣一位年近九旬的樂僧,不時演奏著能滌蕩世人靈魂的曲調。
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封大相國寺梵樂的代表性傳承人釋隆江,6歲時,他出家大相國寺,開始跟隨老一輩樂僧學習佛樂演奏,1957年曾獲得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會演二等獎,受到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趙樸初先生聽后曾用“梵音海潮、虛遠淡靜”來形容大相國寺梵樂的莊嚴和典雅,贊其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釋隆江法師的演奏方法獨特,對佛樂的內涵有著完美詮釋和獨到的藝術見解,是目前全國唯一佛教籌樂演奏老人,他演奏的樂器“籌”,被譽為“世界之絕唱,佛家之仙樂”。
一代代樂僧們的口傳心授,是大相國寺梵樂得以傳承千年的基礎,如今,他將“籌”的演奏技法傳授給了年輕一代樂僧釋源悟,自己負責錫管的演奏,他手中的錫管由他自己制作,并自己揣摩出了一首很適合他的錫管吹奏的樂曲《油葫蘆》。而另一項特殊樂器陶塤的演奏者,是年輕樂僧釋源征。
年輕的樂僧逐漸擔負起梵音傳唱的重任,目前,除錫管外,其他樂器均由年輕樂僧演奏。
【樂團】梵唄曲韻魅力無限
近年來,大相國寺充分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使久已失傳的佛樂表演得以再現。2002年,大相國寺方丈心廣大和尚為弘揚傳統文化,專門培養了專職樂僧二十余名,并經過精心組織,目前編排了《白馬馱經》、《相國霜鐘》、《普庵咒》等數十首佛樂曲目。
為繼承和弘揚大相國寺皇家佛樂的優良傳統文化,在寺院僧侶和音樂專家的齊心協力下,大相國寺梵樂團走出寺院、登上了許多綜合性的舞臺和專業的音樂廳,并遠播海內外。
如今,大相國寺佛樂形成了自身隨緣隨即且以提升道德、凈化人心、祥和社會為目標的自由風格,隨著大相國寺梵樂團走出寺院演出,梵唄逐漸去除神秘和專屬的軀殼,被越來越多的世人接受與喜歡。它承載著歷史的積蘊,穿越千年,遠播四方,滌蕩著每一位聽者的心塵。
大相國寺樂僧隆江和尚,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原標題:大相國寺梵唄 千年吟唱到如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