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了幾十年開封盤鼓研究的劉震有個心愿,就是想親眼看看河北磁縣東魏古墓出土的“擊鼓俑”。他說:“磁縣發掘的東魏古墓中,出土了20個身挎圓鼓的陶俑,據考證,應該是公元534年的擊鼓俑。這些擊鼓俑都是身著軍士裝束,他們的挎鼓方法和鼓與人的比例都和現在開封盤鼓表演非常相近。這或許就是歷史上最早的開封盤鼓。”
擊鼓俑所敲的鼓,歷史學家稱之為迓鼓,一些史料中也記作砑鼓。迓,有迎接之意,迓鼓就是“迎接儀式中演奏的鼓樂”。迓鼓有兩種含義:一是這種鼓樂主要用于迎送儀式,二是有行進中演奏之意。在古代軍隊中,迓鼓常用于迎送貴賓,進行凱旋慶典。根據目前考古證實,早在北魏時期,我國北方軍隊中就已經開始大規模流行迓鼓,由于迓鼓表演熱烈、粗獷、豪放,無論是在音樂性還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深受老百姓的喜歡。北宋時期,迓鼓開始流向民間。
北宋時期,汴京成為世界上最為繁華的都城之一,發達的工商業、蓬勃的民間活動,讓迓鼓開始在開封地區落地生根,造就了今日的開封盤鼓。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但在京師時,有傳學教坊十三部”,其中就有專門研究傳承盤鼓的“大鼓部”。
除了官方的扶持,盤鼓在民間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愛。迎神、送神、求雨等及節日慶典活動中,盤鼓總是最為引人注目。
“為什么盤鼓必不可少呢?拿古代求雨來說,按照民間的說法,鼓打得響了,步子跨得大了,上才能驚動雷公爺爺、閃電婆婆,下才能驚動龍王爺、土地爺,這樣才能求到雨。”劉震如是說。
北宋時期,開封盤鼓得到了極大發展,邁入了“黃金時期”。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兩旁對列杖鼓二百面,皆長腳盤頭,紫繡抹額,背系紫寬衫,黃窄袖、結帶黃義柬……鼓二百面,角稱之。其角皆以彩帛如小旗腳裝結其上,兵士皆小帽,黃鄉抹額,黃繡寬衫,青窄襯衫,日哺時,三更時,各奏嚴也。每奏先鳴者,角罷,一軍校執一長軟藤條,上系朱指子,擂鼓者觀指子,隨其高低,以鼓聲應起高下也。”
這形象而生動的描述,證明了北宋時期首都開封因繁華的慶典、祭祀等需要,鼓的發展已具有相當規模,并在服裝、道具及表演調度上有統一、規范的要求。
鼓隊排山倒海勢如雷
幾個小時的排練下來,劉震看到隊員們很累,宣布排練結束,讓大家早點回去休息。隊員們換完衣服后,劉震改變了主意,又把大家召集起來:“還得再排練幾下,就不用換服裝了,把隊形排好,有幾點需要再熟悉一下。”
脫下了表演服,這些隊員和在場地邊旁觀的農民幾乎沒什么區別,劉震把隊員排好,高聲提示:“等這個節拍打完,你、你,走到這個位置,你不要動。好,好,就這樣,大家再走一遍。”
看著隊員們走著隊形,劉震像和我交談,又像自言自語地說:“一個細節都不能馬虎,到了世博會沒走好,丟的就不是我的人,而是咱河南人的臉面了。”
據了解,一支開封盤鼓隊的樂器主要有鼓和镲,鼓手和镲手搭配,沒有固定規模,小的鼓隊有十幾個人,大的鼓隊有幾十人甚至幾百人。“鼓手和镲手比例一般按‘鼓二镲一’搭配,但考慮到隊形和演出特點,也可以不按這個標準。我的這個盤鼓隊有30個鼓手和16個镲手,算是比較合理的,另外還有旗手一名。”劉震說。
在鼓隊中,鼓手和镲手人員數量不等,但都會有一名旗手,旗手所持令旗樣式不一,有長有短,但都必須醒目。在表演時,旗手要通過手中的令旗指揮鼓隊的起、止、強弱、速度等,同時還要指示鼓譜的節奏,以保證鼓隊鼓點清晰、整齊。由于旗手非常醒目,在表演時,旗手除了肢體語言要到位,面部也得根據節奏呈現出不同表情,因此一通鼓敲下來,旗手有時比背著大鼓的鼓手還要累。
開封盤鼓有“原地演奏”與“行進演奏”兩種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時,鼓隊常圍成一個圓圈,旗手位于圓心或最前排,鼓手們圍繞旗手運動,呈線形、圓形、半圓形隊列。行進演奏時,鼓隊分成兩列或四列,旗手一般在隊伍最前排或一、二排之間。鼓手和镲手分列旗手兩側,一般镲手在鼓手外側,整個隊伍跟隨旗手擊鼓前進。
“開封盤鼓的鼓譜屬套曲結構,各鼓隊所奏的全部鼓點稱為套,每套鼓譜均由若干個鼓點按固定的順序連接而成。目前保留下來的老鼓譜有《老得勝》、《頭道花》、《架三棒》、《抽梁換柱》等,剛才你聽到的就是我根據這些老譜編排的一套鼓譜。”劉震說,由于開封盤鼓的節奏并不是規整的進行曲節奏,鼓手們無法用“齊步走”的統一步法前進。因此,在鼓隊長距離的行進演奏中,只要求鼓點整齊,不要求步法一致。
開封盤鼓所用的鼓屬低音鼓,所用的镲也多為大镲。當幾十面鼓、幾十副镲在一起敲響時,氣勢十分宏大,遠聽像驚雷,近聽如萬炮轟鳴,頗有排山倒海之勢,驚天動地之威。加之鼓點復雜多變、節奏強烈,表演熱烈、粗獷豪放,具有一種近于原始、粗放、拙樸的藝術風格。同時,變幻莫測的鼓點和整齊而清晰的演奏,又使之帶有一種細膩的、成熟的韻味。
開封盤鼓這種融粗放與細膩、器樂演奏與舞蹈表演為一體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得它無論是在聽覺上還是在視覺上都給人以極強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這正是開封盤鼓藝術魅力之所在,也是它深深地扎根在開封民間、久盛不衰的原因。□記者 朱金中 文圖【原標題: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開封盤鼓系列報道① 開封盤鼓激蕩民族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