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王現合等人忙碌著燉菜,劉震感嘆地說:“這些人都跟著我弄盤鼓,跑前跑后沒少幫忙,當年我到他們這里調查,有時晚了就睡在他們家,王現合很了不得,也是個‘會首’。”
落座之后,飯桌上先是幾盤涼菜,王現合招呼大家吃飯。老開封人是很講究吃喝的,劉震對幾個簡單的菜不時指點一二,連稱做得不錯。“我今年62歲了,走南闖北,12歲到南方去當兵,當過樂手、演員、創(chuàng)作員,對音樂舞蹈這些并不陌生。”
劉震與開封盤鼓結緣,始于1980年調到開封市群藝館工作后。“1984年的時候,聯合國要搞民間文化的繼承調查,館里要派人去調查開封鼓譜,結果就派我去了。”
劉震把自己與開封鼓譜的緣起稱為“官派”,這之前由于各種原因,民間的開封盤鼓荒廢多年,究竟還遺留下哪些鼓譜?劉震說,這要感謝河南大學的尹俊忠教授。“他是第一個把開封盤鼓鼓譜從口頭形成文字的人,或者說第一個標定鼓譜的人。”劉震說,在這之前,盤鼓鼓譜都是“夸、夸、夸,噸、噸、噸、噸、噸”這種沒有音符的口口流傳,尹俊忠教授把搜集到的鼓譜標定成現代的樂譜,這樣識別就容易多了。
一千多年前,開封盤鼓響徹黃河兩岸,成為那個時期中國大地上最為豪邁的音樂,而一千多年后,這種民間藝術散落在鄉(xiāng)野,劉震開始走訪民間,訪查那些仍傳承著開封盤鼓的人。
1985年的一天,經人介紹,劉震拜訪了尹俊忠的老師馬召林。“當時馬召林老師已經是雙目失明、癱瘓在床,老人家年紀也大了,就那么仰躺在床上,聽說我是來搜集鼓譜的,精神一下子就來了,他當時給我談鼓譜,談著談著,嫌不過癮,就拿著搟面杖給我演示。”劉震對這一段故事難以忘懷,仿佛回到了25年前的那一天,隨手抓起桌上的筷子,開始表演起來。“馬老師就這樣拿著搟面杖,敲著鼓點,最后耍了一個翻花,就是敲最后個點后,把鼓槌往半空一甩,隨手就接住了。要知道,馬老師當時已經雙目失明了啊,老人能有這樣的動作,當時我的眼淚刷一下就下來了。”說到這里,劉震停留了片刻,沒有吭聲。
這無疑是最為深情的感嘆。
老一輩人對開封盤鼓的追求,是如此的深厚。劉震從此無怨無悔地踏上了開封盤鼓的探尋之路,騎著一輛自行車,從市區(qū)到農村,尋訪那些仍健在的老人,搜集那些還沒有失落的鼓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