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文化遺產 >> 文遺與品牌 >> 瀏覽開封

“風箏與大地”:宋室風箏的黃金歲月

2015/12/17 12:06:17 點擊數: 【字體:

“風箏與大地”:宋室風箏的黃金歲月

 

    為了感謝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為了讓家族百年手藝傳承下去,宋天亨精心培養女兒宋長虹。圖為宋天亨在指導女兒制作風箏。

    引子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封風箏進入一段黃金歲月。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買風箏的人很少,買也只買一兩分錢的,貴了無人問津,所以只能做最簡單的風箏賣;而這時候,買風箏的人多了起來,人們也愿意買精美有特色的風箏,宋天亨的風箏一般6元錢,“限量版”的賣到幾十元、幾百元。

    “那時候日子過好了,手里有了閑錢,當時中國人也沒啥娛樂,都愿意花錢買風箏。”宋天亨說。他的風箏甚至被人“搶”著買:有一次,有個年輕人扔下10元錢,拿起一只6元的風箏就跑,宋天亨不高興了,他邊喊邊追,硬是把風箏要了回來。原來買風箏的人太多,他做不及,就定下了規矩,發號碼排隊,約定日期來取。那小伙子急著要風箏,沒遵守“規矩”,惹得宋天亨著急上火,多少錢也不賣給他。憶及此事,宋天亨笑言:“擱現在,誰給的錢多,我賣給誰!”

    那是宋天亨最有成就感、對風箏最著迷的一段時光。做風箏掙的錢,比上班多數十倍,他興趣更大,精心鉆研,做的風箏更好更有特色,客戶要什么樣的風箏都能做出來,所以有的限量版風箏賣到了數百元。

    他賣風箏是在開封西大街自己家里,不出家門,風箏就賣完了,所以宋天亨給自家的風箏起了個名號:“宋室風箏”,在門口老槐樹上掛出幌子,成為西大街一道風景。

    不過,宋天亨專業制作風箏之前,卻著實經過一番掙扎,直到被逼無奈,才走上了這條路。

    “管他丟人不丟人,賣風箏吧”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逐漸從“文化大革命”陰影中走了出來,中國社會生機萌發。每到春天,放風箏的人多了起來。春天的風不亂,東北風就是東北風,西南風就是西南風,適合放風箏。而心情輕松起來的人們,也有了更多飛翔的渴望。

    宋家兄弟姊妹都在工廠上班,不再是手工業者,但祖傳的手藝并沒有忘卻,到了春天,隨便伸伸手,就做出蝴蝶、老鷹、蜻蜓等各式各樣的風箏,全家20多人,每人一個去龍亭湖南邊的空地上放飛。

    宋家的風箏做得精巧,飛得高,更兼每人一個放得熱鬧,惹得旁人無限羨慕。

    宋天亨等風箏在高空飛穩了,點支煙,悠閑地抽著,然后騰出手拿出一張紙,裁成方形,對角折疊了,卡在風箏線上,對身邊的孩子說:“給風箏捎個信?”他的手一松,那紙“嗖”地順著線上了天,轉瞬就看不到了。

    身邊的孩子們一片驚嘆,就有家長過來商量:“能不能把風箏賣給我們?”

    宋天亨說:“俺們不賣風箏,等走了把這風箏送給你們吧。”

    當時宋天亨無意賣風箏。公私合營后,他祖父、父親都進了工廠,他的兄弟姊妹長大后也都進了工廠,父親對他們說:“工人光榮,工人階級不能做生意。”這是當時的主流觀念,做生意是不光彩的事,讓人瞧不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政策已經允許做生意了,但人的心理還沒轉過來。

    作為開封城手工業者的后代,宋家的兄弟姊妹們心靈手巧,在各自的廠里都是拔尖的技術骨干。他大妹的工作是在鏡子上磨花,小妹負責維修電視機,修得又快又好,他五弟扎社火手藝一流,“開封做這行的壓不住俺兄弟的茬兒。”

    宋天亨在開封機械配件廠工作,掌管廠里最好的一臺車床,技術員出的圖紙,他都能做出來;后來廠里轉產針織品,派出去學制版的人回來都弄不成,領導讓他試試,結果后來廠里的版都是他制出來的;再后來廠里轉產電表,卻造不出合格品,退貨一大堆,最后還是宋天亨找到了癥結,解決了問題。但工廠折騰來折騰去,效益越來越不行,到1986年,連工資都發不下來了。

    眼看生計成了問題,家里人對宋天亨說:“二哥,你賣風箏唄!”他心一橫:“管他丟人不丟人,賣風箏吧,孩子大了就不干了。”

    他的風箏飛遍開封天空

    聽說宋天亨要賣風箏,兄弟姊妹都過來幫忙,幾天下來,已做了不少風箏。家里風箏堆成了堆兒,宋天亨卻發了愁:“這咋賣出去呀?!”

    正在為難,第一位顧客上門了。那是鄰居家的小孩,宋天亨沒打算收錢,“一個院的,要啥錢呀。”大概事前家長有交待,那孩子把錢扔桌子上拔腿就走了。

    這孩子拿出去一放,高高飛起的漂亮風箏吸引了眾多買風箏的人,宋天亨沒出家門,做好的風箏“呼啦呼啦”賣完了!

    “開封地方小,人悠閑,好吃好玩兒,有好玩的,傳得快。”宋天亨的老伴兒解釋道。

    于是宋天亨開始了賣風箏的生涯,邊做邊賣,卻怎么也跟不上買風箏人的節奏,只好發號碼牌,讓人家過幾天來拿。

    頭一年春天,盡管當時賣得很便宜,宋天亨也掙到了300多元錢!要知道,他在廠里的工資

    每月35元,300多元可是將近一年的收入!

    初嘗甜頭,讓宋天亨格外歡喜,帶著極大的興趣,他全身心鉆研風箏制作技術。為了研究可以拆卸折疊的風箏,他整夜不眠;為了將風箏畫得惟妙惟肖,他經常觀察雞、鷹、麻雀、蜻蜓等各種各樣能飛的東西,抓一只蜜蜂、蝴蝶用線拴了觀察。多年的繪畫功底兒和豐富的想象力,對他做風箏大有助益,他畫的風箏,近看真實,遠眺清楚,生動逼真。

    開封人喜歡玩兒,對玩兒還很講究,玩風箏就想玩跟別人不一樣的。根據顧客需要,宋天亨能制作任何式樣的風箏,并保證能飛起來。

    “你看人的胳膊,大臂粗,小臂細。鷹的翅膀也一樣,有寬窄有厚薄。”宋天亨給我們仔細講解風箏飛翔的原理:“不同的部位分別吃風、卸風,在天上形成氣流的平衡,就能飛得高、飛得穩。做風箏的道理,萬變不離其宗。多觀察飛禽昆蟲,身子多大,翅膀多長,一旦領悟了,什么樣的風箏都能做出來,形狀、顏色什么的都不是問題。”

    1986年到1997年,10年多時光,是宋天亨的黃金歲月。揣著豐厚的收入,看著自己的風箏飛遍開封的天空,他興趣盎然,樂在其中。但過度的勞累,悄然侵害著他的健康,漸漸地,他的視力模糊起來。

    希望女兒傳承百年手藝

    做風箏工序多,是件辛苦的工作。破竹子、刮篾兒、扎架子、糊風箏、畫風箏,每個環節都是手工制作,都要親力親為。

    最難的是刮篾兒和扎架子,篾兒的寬窄厚薄十分重要,烤了一握,就知道合不合適。這個環節全憑經驗,必須親力親為。烤篾兒用蠟燭(后來改用酒精燈),長年累月對著光,對眼睛的傷害很大。1997年,宋天亨的視力越來越差,近乎失明,經檢查,他的眼睛患的是“視網膜變性”,是一種無法治療的眼疾。

    他“心情落了”,失去了干勁,知道“這個錢不能掙了”。正好這時他搬了家,從西大街搬到東郊,從此多年不做風箏。后來聽說放風箏對眼睛好,就重拾少年愛好,每天在樓頂放風箏。

    2006年,國家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宋天亨覺得自己受到重視,“跟我是個寶貝一樣”,又來了心勁兒,做了一批風箏。沒多久,他的眼睛徹底失明,出門“光聽見汽車響,看不見。”這次是因為白內障,醫生認為他的眼疾復雜,已無手術價值,他不甘心,堅持做了手術,效果還不錯,他的視力有所恢復。

    近些年,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持續重視,宋天亨獲得了種種榮譽,他心中十分感激,做風箏的興趣也被激發起來,但因視力不佳,只能做一些小風箏。在宋家,我們看到了數十種小巧、精美的小風箏。這種風箏可以收藏,也能放飛,“小風箏比賽,一比飛的時間,二比高度,高度越低得分越高。”宋天亨說。

    為了感謝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也為了讓家族百年手藝傳承下去,宋天亨盡力培養女兒宋長虹。如今宋長虹做的風箏也已十分精致漂亮,但她自認“只能比葫蘆畫瓢,不會創作新的款式。”

    “做風箏跟我的生存、生活無關。”宋長虹說:“為了傳承,我會堅持做風箏,但不會像我爸那樣死里活里地干。我只想學會手藝,當個輕松的事兒干。”

    有趣的是,宋長虹的丈夫十分喜愛風箏,他自己動手能力不強,因此大力支持妻子做風箏,“最夸張的說法是,再生個孩子,讓他姓宋,把手藝傳承下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