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時期,風箏在社會經濟和文化活動中占有相當地位,汴梁風箏經千年傳承,至今不絕。宋家人世代居住在古都汴京,都是手藝人,扎燈籠,扎社火,扎風箏,糊紙盒,做屏風,最嫻熟的就是扎制風箏的手藝。
“宋室風箏”造型逼真,畫工細膩,扎工精巧;組裝骨架,攜帶方便;起飛快,飛行穩,不用助跑。最獨特之處在于象形類品種豐富,比例形狀都和真的像似,且多取材于市民喜聞樂見的蟲、魚、鳥、獸,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氣息. “宋室風箏”不僅是工藝品,也是人們休閑娛樂、強身健體的工具,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可以怡情、健體。傳承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對自身的延續,同時也推動了民俗文化的活態傳承。
“宋室風箏”按照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審美情趣,通過形象逼真的表達方式,展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贊美和追求的同時,也記述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向世人展示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民俗文化本質,發揮了溝通群體情感的社會功能。因此,“宋室風箏”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形態,其存在和發展是深深地依附于民俗文化的,其價值已遠遠超越了自身,成為民俗文化形象表達的物化語言及其傳承的載體。
2015年,被列為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