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風箏歷史久遠,開封和北京、天津、濰坊、南通、陽江并稱中國六大傳統(tǒng)風箏產(chǎn)地。
風箏源于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賜箏的生動景象,可見開封人愛風箏是由來已久。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 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余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后,氣勢恢宏,動人心魄。 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近年開封又開發(fā)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
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xù)著一個風俗,清明節(jié)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后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一年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在一年中不生病。而且風箏寄托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余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于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zhì),達到了身體健康、精神愉快的目的。
三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開封風箏歷史悠久,花樣繁多,制作考究。每到春季,古城上空風箏紛飛,爭奇斗艷。民間藝人制作的工藝風箏、微型風箏,是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近年來,開封先后承辦了全國第二屆風箏比賽和國際風箏會,使這一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不斷發(fā)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