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古代女文學家中,蔡文姬是惟一可以與宋代杰出女詞人李清照PK的才女。無獨有偶,1992年“三八”婦女節,我國發行了一套貴金屬紀念幣,“中國杰出人物女性組”收入了兩位女才子,一位是李清照,一位就是蔡文姬。
蔡文姬的成長,與父親蔡邕關系密切。蔡邕在這個女兒身上下足了培養功夫,在那部戲說歷史的電視連續劇《曹操與蔡文姬》里,曹操見到蔡邕后,文縐縐地拍馬屁說:“見到文姬,就知道蔡邕先生的內心之美會在人間幻化成怎樣的形象!”這話酸文假醋的,聽著是別扭了點,意思是對的。
蔡邕是大書法家,作為一代大儒,他還精通天文數理,妙解音律,可以說是當時的文化領袖,但蔡邕這一生最好的“作品”,應該是蔡文姬。
有天夜間,蔡邕彈琴,弦斷了,蔡文姬說:“是第二弦!”蔡邕以為是她蒙的,就漫不經心地說:“偶然猜對罷了!”故意又弄斷一根弦,問文姬是第幾根,文姬說:“第四弦!”果然不差。據說,這一年蔡文姬才六歲。
就像現在的作家,也喜歡寫《給女兒的信》之類的書一樣,估計是等文姬發育成美少女后,蔡邕專門寫了一篇短文《女訓》,教導女兒怎么做人處世。開頭幾句就是“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飾,則塵垢穢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挺有哲理的。他認為“修面”與“修心”同樣重要。用梳子梳頭發時,就要考慮你的心是否有條有理;挽髻時,就要想到心是否與髻一樣端正。總之,他認為女人要“內外雙修”,才能稱得上蕙質蘭心,按他這樣一說,女人打扮的過程也是修身養性的過程,做女人其實做是哲學家、思想家以及道德家。
經過如此良好的家訓引導,可以想見文姬的內心芳華,是何等得充實飽滿!碧草欲滴,云清花秀,只等一位儒雅博俊的如翩翩公子,來采擷蘭馨瓊香。
至于文學熏陶方面,文姬就更具得天獨厚的優勢。蔡邕常常在家中開辦“文化沙龍”,眾名士談詩論文,文姬潛移默化受到感染,為日后的詩歌創作打下堅實基礎。據說,后來曹丕看了蔡文姬的五言《悲憤詩》贊賞不已,對弟弟曹植感嘆:“蔡文姬的詩真好,咱們怎么就寫不出來?”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身材短小,長相丑陋,當時常往蔡邕家跑。有一回,蔡邕家里搞文友大聚會,眾人正是濟濟一堂探討得熱烈,門人通報王粲來了,蔡邕連忙從席子上站起來,急忙出去迎接,由于太激動,把鞋子都穿倒了。不知蔡邕這么欣賞王粲,為何沒將女兒文姬嫁給他?也許是嫌王粲長得太丑,也許是兩人年紀不般配。 【原標題:蔡文姬的家教】
來源:深圳新聞網-深圳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