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開封 >> 走進開封 >> 印象開封 >> 瀏覽開封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印象開封之幽怪古塔的千年興衰

2013/3/21 11:18:36 點擊數: 【字體:


印象開封之幽怪古塔的千年興衰

    “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搭繁塔腰。”這是至今仍在開封流傳的一句古老民謠。

    然而,如果你到實地觀察,所見卻恰恰相反,位于開封南部的繁塔比鐵塔要低近20米,而且頭小肚大,只有三級,遠不如城北的鐵塔挺拔俊秀。

    民謠讓人迷惑難解。這中間究竟隱藏著一段怎樣的秘密?繁塔原來究竟有多高?

    民間捐建一國寶

    如果從開封乘火車東行,在剛出開封車站時向南一瞥,也許你就會從散亂的民居中看到一個“臃腫”的古建筑,這就是屹立千載的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繁塔了。繁塔北距隴海鐵路線只有300米左右,東和鼎鼎有名的禹王臺相鄰。

    其實繁塔只是俗名,屹立在開封市南部的這座磚木結構的塔“大號”叫興慈塔,又因當初建在天清寺內,也叫天清寺塔。它和開封城內另一座名塔——開寶寺塔(也叫上方寺塔,俗名鐵塔)都不以正名名世。繁塔乃由繁臺得名。

    開封市延慶觀、繁塔文物研究所的孫惠玲所長告訴記者,現存的繁臺高出一般地面有1米多,占地近20畝,自古有之。傳說過去住在附近的多為繁姓居民(但如今竟沒有一戶),故名繁臺。而這個“繁”讀音卻為po(婆,二聲)。

    眾所周知,開封地處平原,四周一馬平川,故而得一高處殊為不易。而繁塔建在繁臺之上,自是巍峨壯觀。也因此,這個幾乎完全由“民間捐助”的國寶才沒像“富麗天下”的東京汴梁一樣淤埋在地下,而歷盡劫難保留到今天。

    細究繁塔的歷史,不能不從天清寺說起。

    天清寺創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柴榮)顯德二年(公元955年)。不知是巧合還是故意安排,天清寺竟然在柴榮的生日那天落成。“沐浴圣恩”的天清寺自然而然地成了皇帝的功德院,身價倍增,很快就成為東京名剎,直追名聞天下的大相國寺和封禪寺。

    然而禍福相倚,柴榮僅做了六年皇帝就撒手人寰,他未成年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未幾,便被趙匡胤趕下臺,軟禁在了清寂的天清寺內。

    雄才大略的趙匡胤對佛教的興趣不亞于先主柴榮,但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天清寺被他有意識地冷落了。只不過當時佛教日盛,天清寺內游人仍然不少、香火不絕。

    宋太祖開寶七年(公元974年)四月初八,在繁塔的歷史上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這天,天清寺按慣例舉行“浴佛法會”,主持寺務的三位高僧在法會上宣布:大家盼望已久的定光佛舍利已經送來本寺。

    建塔供奉佛舍利向為定例,合寺僧眾于是決定建塔。

    然而,得不到政府資助,要想建造寶塔談何容易。一位名叫鴻徹的僧人自告奮勇造塔。聽說天清寺迎奉定光佛舍利,四方信眾無不雀躍。很快,水精(晶)瓶、水精函、水精甕、金棺、銀槨、舍利石匣等紛紛由虔誠的善男信女送到寺上,佛舍利暫時有了棲身之地。

    按照設計,塔高九層,象征九天,每層以5%的縮進率向上收縮。塔身一改傳統的四角形,變為六角形。這樣既獨樹一幟,又可減小冬季猛烈的北風對寶塔的損害。“僅此一點,繁塔就不負國寶的美名!”孫惠玲的感嘆讓記者深表贊同。如今,繁塔作為古塔從四角形向八角形過渡的“活證”享譽世界,其地位日趨重要。(圖1)

    繁塔的具體設計師已經不可考。他所設計的繁塔在1000多年之后仍能給予我們震撼,而他的名字卻湮沒在歷史的風塵之中。

    沒有“財政撥款”,全靠“民間捐助”,而且塔身遍布佛雕、工藝復雜,繁塔建造靡費時日是肯定的。由于建造時間太長,以至于它究竟何年落成也成了一個謎。現有資料證明,至少開工17年之后繁塔還未落成。

    回到篇首的問題。剛剛落成的繁塔究竟有多高?“六角九層,二百四十尺”,折算可達73米。而鐵塔現高55.88米,加上黃河淤沒的部分也超不過60米。民謠“鐵塔只搭繁塔腰”的說法是可信的。

    寶塔既已落成,當然少不了名人登臨。北宋詩人蘇舜欽寫道:“……我來歷初級,穰穰瞰市衢。車馬盡螻蟻,大河乃污渠……俄思一失足,立見糜體軀。”極言繁塔之險峻。而詩人梅堯臣竟然不敢登塔,有他的詩為證:“……茍得從而登,兩股應已攣。復想下時險,喘吁頭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窺云煙。”
 

印象開封之幽怪古塔的千年興衰

    繁塔因何被“腰斬”

    凡名勝古跡,大都和帝王將相關系密切。但像繁塔這樣禍福皆和帝王直接相關的,在河南現有的古跡中不能說絕無僅有,也是十分罕見。

    繁塔從它誕生的那天起,就因它的巍峨而使人肅然起敬,以至于幾百年后連明代的皇帝都因為它太雄壯而對它痛下“殺手”,施以“腰斬”的酷刑。這就是民間傳說的“鏟王氣”。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后,由于太子朱標早死,便由長孫朱允炆即位,這就是建文帝。然而,封在開封的周王朱橚和封在北京的燕王朱棣對這個侄兒當皇帝不服氣,便聯手將其推翻。后來朱棣當了皇帝,周王也不甘心,圖謀不軌。明成祖朱棣察覺后就下令將周王軟禁于北京,又將周王府的銀安殿和繁塔拆除一部分,毀掉開封的“王氣”,以防江山易主。

    “鏟王氣”還有一種更加生動的說法:

    明太祖朱元璋生怕兒子們為爭奪天下而互相殘殺,重演唐朝“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因此采納了軍師劉伯溫的主意,把太子朱標留在身邊,其余的兒子全都分封到各地為王。

    到了明太祖晚年,太子朱標忽然得急病死了,按照“父死子繼”的規矩,將來應由長孫朱允炆繼承皇位。這一來倒叫朱元璋心里犯開了嘀咕:允炆是個乳臭未干的娃娃,他一旦登上大寶,他的叔叔們能不鬧事嗎?老頭子最擔心的一個是封在北京的老四燕王朱棣,一個是封在開封的老五周王朱橚。這兩個兒子曾追隨他南征北戰,為建立朱家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要是他倆在他百年之后覬覦皇位,大動干戈,明朝江山將要毀于一旦。朱元璋苦思冥想,最后決定親自帶著長孫允炆和監察御史王樸,秘密到北京和開封巡視,只要發現誰有異心,就斷然處置。

    明太祖一行輕車簡從先到北京事前知道消息的朱棣偽裝得十分巧妙:府門前冷冷清清,無人守衛;府內更是寒酸,窄小簡陋;燕王朱棣身穿綴著補丁的衣服正和王妃在庭院里澆菜,像一對知足常樂的農家夫妻。他一見父王,立即拜倒在地,連大氣也不敢出,就是對年幼的允炆也同樣畢恭畢敬,顯然把侄子當做未來的皇帝。朱元璋滿意地捋著胡子,懸著的心放下一半。

    朱元璋又來到開封。他們站在黃河大堤上遠眺,但見開封城繁樹煙花,鱗次櫛比,參差十萬人家。允炆拍著小手叫道:“開封城可真氣派啊!”王樸笑道:“殿下,開封乃七朝古都,素有‘汴京富麗天下無’之稱。詩人曾吟道:‘ 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 允炆童言無忌:“開封原來是個出皇帝的地方呀。” 朱元璋心想,開封王氣太盛,將來恐怕這里要出麻煩,決不可掉以輕心。

    當年朱元璋曾在繁塔指揮戰斗,大敗元軍。故而,他一到開封便先游繁塔。此時,陽光燦爛,白云繚繞,繁塔金碧輝煌,直插云霄。朱元璋忽然起了疑心:這一派吉祥瑞兆莫非預示著開封又要出真龍天子嗎?

    朱元璋來到周王府,只見飛檐斗拱,畫棟雕梁,十分豪華氣派。吃著自己最愛吃的佳肴,聽著自己最愛聽的樂曲,看著自己最愛看的歌舞,朱元璋感覺好像回到了京城皇宮一樣。此時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繁塔瑞兆竟應在周王身上,他立即下令將繁塔削掉四層——“鏟王氣”;把王府的圍墻扒掉——謂之剝龍鱗;把王府門封死——謂之鎖龍頭;把府中大殿拆掉——謂之挖龍心。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登上了皇帝寶座。誰知建文帝屁股還沒有暖熱,燕王朱棣就在北京起兵。姜是老的辣,朱棣到底把小皇帝拉下了馬。朱元璋枉費心機,繁塔算是白拆了!

    拋開傳說不談,結合史實稍加分析便可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對開封“王氣”之盛是深有體會的。且不說開封以前是七朝古都,就是在元末農民戰爭期間,開封也曾是小明王的大宋政權的國都,而朱元璋當時則是小明王的屬下。登上皇帝寶座的朱元璋曾一度將開封定為陪都,可見他對開封一直“另眼相看”。

    綜合各種史料來看,“鏟王氣”是可信的。描寫明末開封風貌的《如夢錄》對于鏟除“周藩王氣”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因周藩王氣太盛……將銀安殿拆毀,并將唱更樓及尊義門樓拆去,東華門禁不許開……形家者言:毀銀安殿所以去龍心,拆唱更樓所以去龍眼……”此處雖然沒有明確提到拆繁塔,但證明了明初“鏟王氣”一事的存在。參訂《如夢錄》的清人常茂徠則在《繁塔寺記》中說“明太祖以王氣太盛”而削繁塔。

    總而言之,我們現在看到的繁塔模樣如此奇怪,明代是脫不了干系的。

    “鏟王氣”究竟鏟掉了幾層?繁塔是如何由九級變成今天的三級的?

    記者多方搜求資料、請教專家,沒有發現繁塔在元代以前損壞的記載,也就是說繁塔最有可能是在元代開始“矮化”的。元人曹伯啟在《陪諸公登梁王吹臺》詩中云:“百鳥喧啾塔半摧,荊榛掩映臺前路。”此詩寫于元泰定(公元1324年~1328年)初,可見至遲繁塔在元朝中期已經損壞。到了明代,有關繁塔損壞的記載就更多了。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李夢陽撰寫的《重修國相寺碑記》中說:“國相寺,繁臺前寺也。臺三寺,后曰白云,中曰天清,塔斷而中立……又國初鏟王氣,塔七級去其四。”

    參照元明兩代的記載,可以推斷原來高達九層的繁塔在元代毀了兩層(傳說是遭雷擊而坍塌),明初又毀了四層,所以今天只剩三層。

    自明末慘遭水患以后,號稱“富麗天下無”的東京汴梁逐漸沒落,繁塔及其附近寺院也日漸破敗。盡管在清初順治、康熙年間繁塔及寺院曾多次重修,但不可能再現昔日的輝煌了。為了彰顯“圣德”,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三級殘塔之上修了一形似編鐘的5米小塔,塔形獨特,故而曾有“浮屠三級真幽怪”的詩句。

    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黃河決口,寺毀塔存,繁塔從此孑然一身,形影相吊。在抗日戰爭中,古老的繁塔也經受了戰火的洗禮,如今塔身內還存有一顆日軍的炸彈。到解放初期,繁塔竟成了無人管理、隨意登攀的“廢棄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網(2008-12-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