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古城墻

開封城墻是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長14.4公里,是目前僅次于南京城墻的全國第二大古代城垣建筑,是河南省保留下來的最大一處古代城墻。
開封歷史上最早的城墻,始建筑于2300多年前的戰國。公元前365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于此,并大規模營建大梁城。魏都大梁城與今城墻部分重合,稍偏西北。
如今的開封城墻始建于唐朝,北宋和金代作為東京城之里城,不斷得到修筑和擴建。從明代開始,城墻包上了青磚,更顯得巍峨堅固。歷史上的開封城墻雖歷經水患與兵燹,但仍保持著元、明時代的建筑風格與規模。
今日開封城墻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高8米,寬5米,周長14.4公里,青磚結構,與東京內城規模大體相近,具有“五門不對”、“城摞城”的特點,其基本格局東西長、南北窄,主干道格局自北宋沒有變動,一直為井字形。雖不及宋城之宏大,但連綿一周,基本保存完好。1966年,開封古城墻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重點保護文物;1996年被國務院正式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1994年開始,開封市人民政府開始對開封城墻進行整修。整修后,往日頹毀的殘垣已不復見,初步再現了歷史上壯觀的雄姿。

大梁門

安遠門

大梁門夜景

大梁門城摞城展覽館

馬道

馬面

古城墻遺址

環城公園

環城公園

環城公園

古城墻·春

古城墻·夏

古城墻·秋

古城墻·冬

夕陽垂地,晚霞似錦,站在開封古城墻上,端詳城墻拱衛的萬家燈火,這古老蒼勁的城墻,堞留晚照,光映垛口,想象那是一張古老的琴瑟。在茫茫的暮色中,開封城墻,彈奏著它對時空流轉、時事代謝的詠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