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牡丹花會“廣場文化狂歡月”落幕之際
昨日上午,牡丹花會“廣場文化狂歡月”活動落下帷幕。縱觀近一個月的活動,實現了“辦出特色,打造平臺,讓廣大市民盡情享受花會節日快樂”的目的,并正在成為洛陽的一個響亮的“文化品牌”,同時也讓牡丹花會逐漸成為洛陽人的“狂歡節”。
300余萬人次參與
去年牡丹花會期間,我市就舉辦了“廣場文化狂歡月”活動。在取得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今年我市在牡丹花會期間再次推出“廣場文化狂歡月”活動。
活動4月6日啟動,近一個月時間內,全市主要廣場、街道、社區共舉辦廣場文藝演出275場;放映露天電影1350余場……據宣傳文化部門統計,共有300余萬人次的群眾參與到“廣場文化狂歡月”活動中,牡丹花會真正成了洛陽人的“狂歡節”!
參加文藝表演的節目,有的來自專業藝術團體、大專院校,有的來自我市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主會場還舉辦了“百姓大舞臺”活動,普通市民可以自告奮勇參與其中,增強了活動的參與性。
參演人員積極性高
在昨天的閉幕式上,最后一個登臺亮相的是一位女歌手,她為觀眾演唱了一曲《高歌向明天》,結束了“廣場文化狂歡月”活動。
她叫姬麗娜,是市群藝館工作人員,主會場活動的組織者之一。她說,能參與這樣的活動十分有意義。
作為演出活動的聯絡員,她主要負責和各個專業院團聯系。在這個過程中,她時時感受到了參演人員的熱情:
市豫劇院、曲劇團、歌舞劇院以及各藝術院校都積極參加活動,主動向主辦方要求多演幾場;
在一個幼兒舞蹈演出專場中,參演的小朋友興奮不已,而他們的家長比孩子更積極……
一位專業藝術團體負責人說,從“河洛歡歌”到去年的牡丹花會“廣場文化狂歡月”,從今年的春節文化惠民系列演出到今年的牡丹花會“廣場文化狂歡月”活動,洛陽的藝術舞臺紅紅火火。作為文藝工作者,他感覺洛陽藝術的又一個春天正在到來。
“狂歡月”推動文明洛陽建設
“狂歡月”活動開始后,一場春雨不期而至。讓人感動的是,演出沒有受到絲毫影響,觀眾也沒有因下雨而離去。
據市文化局社會文化科科長韓向陽說,整個“狂歡月”期間,只有兩天因為下大雨演出被迫中斷,其他時間都是風雨無阻。
韓向陽的感受是,隨著洛陽近年來廣場演出、公益演出場次的增多,觀眾的欣賞水平和文明素質也在不斷提高。他說,在洛寧縣專場演出中,一位女演員演唱了韓紅的一首搖滾風格的歌。讓人吃驚的是,臺下一向只欣賞戲曲的老年觀眾,也隨著歌曲的節奏不停地鼓掌喝彩。
非遺項目展演成為一大亮點
據市群藝館館長張飛躍介紹,“狂歡月”期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成為一大亮點。
4月28日,我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汝陽縣陶營鄉木偶劇團在周王城廣場主會場舉行專場演出,表演了大型木偶劇《鍘西宮》。久違的鄉村木偶劇表演讓臺下大人、孩子驚喜不已,叫好聲、掌聲不斷在廣場上響起。演出結束,觀眾們還不愿離去,走到幕后一看究竟。
洛陽首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河洛大鼓倍受觀眾追捧。除專場演出外,在其他演出中,只要有河洛大鼓,觀眾就熱情高漲。張飛躍說,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來自民間,歷經數百年的考驗,最終還是在民間找到了知音,并獲得新生,而“狂歡月”給它們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舞臺和發展空間。
河洛大地處處歌
某縣專場演出中,原定演出節目10個,演出時間一小時。結果這個縣一下子來了200余名演員,演出節目達20多個。主辦方問有關負責人怎么回事。這位負責人說:“大家都要來,積極性很高,我們不能阻止!”
在主會場縣(市)、區專場演出中,每一個縣(市)、區的人們都熱情高漲。新安縣委宣傳部一位負責人說,除了參與市區的演出,他們還深入景區和各鄉鎮演出。
在各個縣(市)、區分會場,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狂歡月”活動:洛寧縣組織廣場文藝演出20場;孟津縣組織文藝演出15場;偃師市組織戲迷擂臺賽20多場;伊川縣組織專場文藝演出17場;欒川縣舉辦專場文藝演出14場;瀍河回族區組織演出20場;洛龍區組織廣場文藝活動20場;吉利區組織綜藝節目演出15場……
“狂歡月”活動雖落下帷幕,但它為我市宣傳文化部門創新活動的內容和方式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