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寺塔基內出土的供養人頭像
洛陽永寧寺是于北魏后期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靈太后胡氏所建,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被焚毀。遺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東15公里的漢魏洛陽城遺址內。
洛陽永寧寺聞名于世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遺跡和佛塔,更因他是禪宗祖師菩提達摩步入河南境內前往少林寺前的第一站。達摩祖師自古印度來到中國,首先到了金陵,一月之后來到永寧寺,只見那九級浮屠“金盤炫日,光照云表;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歌詠贊嘆,實是神功”,自稱活了一百五十歲,周游列國,從未見過如永寧寺這般精美的寺院。于是,達摩口唱南無,合掌贊美不停,已經將心許與嵩洛。
永寧寺是北魏后期都城洛陽的重要佛寺故址,位于當時北魏宮城的西南側,占地面積達9萬平方米。是一座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專供皇帝﹑太后禮佛。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被大火焚毀。永寧寺遺址中央迄今尚存塔基遺跡,為高大的土臺,當地俗稱木寧寺或木塔寺。清代學者誤將此定為陵冢,并樹立了“漢質帝靜陵”碑,至今碑石猶存。
建筑遺跡
寺院圍墻經勘察,平面長方形,南北305米﹑東西260米。塔基位于圍墻內正中部位,平面呈方形。塔北有一片較大的夯土臺基遺跡,東西60余米,建筑面積達1300平方米以上,為正殿基址。據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記載:該殿豪華絢麗,可與宮廷中的太極殿相比,兩側向南延伸,連接東西廊檐。圍墻內正南又有一處殿基,建筑面積約1000平方米。圍墻南壁正中是寺院的山門,面闊7間,進深2間,正對著佛塔。據《洛陽伽藍記》記載:門上原有門樓三層,通三閣道,去地二十丈。又記圍墻的東﹑西﹑北三壁亦各有一門,均直對佛塔,東西兩門各有門樓二層,北門無樓,似烏頭門,遺跡今已不明。永寧寺遺址的山門﹑佛塔及正殿均位于中軸線上,而以塔為中心,殿在塔後,這是中國早期佛寺建筑的典型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