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樂濛(1915—2008),河南伊川人,中國作曲家,曾擔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雙江等是他的學生,有“中國人民解放軍作曲家”之稱,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928年入開封師范學校藝術科學習音樂,1935年在鄭州任小學和中學音樂教師。1938年到延安,翌年入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學習。 1940年留校從事音樂教學、創作和指揮工作。1944年后在部隊從事文化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先后擔任過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工團藝術指導、 總政治部歌舞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副院長等職。1979、1985年被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三、四屆副主席。他在四十年代參加了秧歌劇《血淚仇》、《周 子山》的集體創作,寫有歌曲《保衛莫斯科》等。1949年后創作有大合唱《祖國萬歲》、《長征大合唱》,歌劇《兩個女紅軍》,舞劇《湘江北上》,電影《探 親記》、《五彩路》、《柳暗花明》等的配樂,以及大量的歌曲如《歌唱二郎山》、《小河淌水》、《花溪水》等。他還參與主持了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和《中 國革命之歌》的音樂創作。其中《歌唱二郎山》(洛水祠),作于1950年。該曲原系時樂蒙所寫的大合唱《千里躍進大別山》第五曲中的一段。該曲在50年代初期曾廣泛流傳于西南的地區和國。1954年獲“全國群眾歌曲評獎”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