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年后的今天,他又一次向烈士墓鞠躬說:“如果有一天俺走了,俺兒子、孫子為你們守墓。”
偃師市府店鎮佛光村村民裴麥鬧,45年如一日,為13位無名烈士守墓,如今89歲的他,把守墓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后代。
“看到13名戰士犧牲,全村百姓都哭了”
近日,記者隨裴麥鬧來到佛光村東北角的半山坡上。一片柏樹郁郁蒼蒼,柏樹林下,靜靜坐落著13座烈士墓。
在巍然高聳的烈士墓碑前,裴麥鬧緩緩仰起頭,望著迎風飄揚的國旗,思緒回到1945年1月的那一天。
裴麥鬧說,那是一場激戰,至今,他仍歷歷在目。
1944年12月7日,侵華日軍侵占偃師佛光峪,將據點扎在佛光寺。次年1月2日,由皮定均、徐子榮領導的八路軍豫西抗日先遣支隊向佛光峪進軍,決定拔掉日軍據點。
當晚,戰斗打響。駐偃師緱氏日軍得知佛光寺據點被八路軍襲擊,便出動日偽軍增援。在佛光村北的九龍角,日偽軍遭到八路軍的伏擊。
13名八路軍戰士在掩護部隊撤離時,與日軍刀對刀、槍對槍,展開了肉搏戰,最后全部壯烈犧牲。經過一天的戰斗,我軍殲敵200余人,日軍被迫撤掉佛光寺據點。
現在說起那場戰斗,裴麥鬧眼里仍含著淚水。他說,看到13名戰士全部犧牲,全村百姓都哭了。
“我們想找到能證明他們身份的物品,可惜沒有。”裴麥鬧說,13名抗日勇士就這樣成了無名烈士。
裴麥鬧連連嘆氣說,鄉親們不知道烈士叫啥名字、家在哪里、還有哪些親人,大家找了一個向陽的山坡,邊哭邊挖墳坑,掩埋了烈士。
“八路軍是為咱老百姓死的,我要像看護祖墳那樣看護烈士墓”
“這烈士墓地得有人看啊!”
“你看誰合適?”
“你當年埋過他們,又是民兵營長,我看你就合適。”
“中,我正有這個心思,我看!”
裴麥鬧回憶說,1968年7月的一天,他與當時的縣老農會主席王豐社進行了這樣的對話。
接過任務后,裴麥鬧用茅草、枯枝在烈士墓地旁搭了個棚子,從此開始長年守墓。
裴麥鬧首先想到的是給烈士建個家園。叩石墾壤,移花栽木,修建墓園。
建園得用石頭,裴麥鬧就去河灘里一塊塊背。砌筑需要水泥,他光著膀子,用架子車到幾十里外的水泥廠拉。
裴麥鬧指著墓園里粗細不一的柏樹說,最難的是種這些樹。
早些年,旁邊的安樂村有一個苗圃,裴麥鬧不止一次去那里背樹苗。
山上缺水,樹不容易活,裴麥鬧就挑水澆樹。一次,他挑著滿滿一擔水走到半坡,一腳踩空,連人帶桶滾下了山坡,臉上、腿上都磕出了血。
一年又一年,至今已經45年。烈士墓園86棵柏樹郁郁蒼蒼,13座墳塋整齊排列,一塊烈士墓碑巍然高聳,旗桿上五星紅旗迎風飄揚。
“八路軍是為咱老百姓死的,我要像看護祖墳那樣看護烈士墓!”裴麥鬧說。
“我老了,還有兒子、孫子為你們守墓”
日前,裴麥鬧的兒子裴獻周、孫子裴偉超、女婿段二宏來到烈士墓前,與裴麥鬧一起打掃墓園,準備迎接清明節的到來。
段二宏家住府店鎮西口孜村,離佛光村有8里路。他說,每年這個時候,他都會來到這里,與岳父一起打掃墓園。
“清明節前后,他哪兒也不去,就在這里當講解員。”段二宏說,有幾次,他想把岳父接到自己家里住上一陣子,但都遭到拒絕。
裴獻周說,父親如今已經89歲,雖說身體還好,但聽力有了障礙,步履也日漸蹣跚。看著父親如此執著地為烈士守墓,他覺得心疼,覺得自己應該為父親減輕點負擔。
“俺爹告訴我,這烈士墓,我應該接著守下去,其實,不用他說,我也會守。”裴獻周說,父親的話堅定有力,他不會讓父親失望。
“我老了,還有兒子、孫子為你們守墓,放心。”裴麥鬧向烈士墓碑鞠躬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