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琵琶行》、《長恨歌》
經典名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
所書內容為《楞嚴經》第九卷(局部)。筆畫清勁蒼古,瀟散古潤,有二王筆意。
釋文:“滅后傳示末法,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一貫有“詩教”傳統。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詩歌長盛不衰,創造出不計其數的經典作品,F在有一種新的提法,最早的詩歌集不是《詩經》而是《易經》。詩歌的繁榮關鍵在于涌現出了大量的優秀詩人,尤其是唐宋時期,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秦少游、范仲淹、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他們既是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書法家,只不過書名為詩名所掩蓋。詩書不分家。
中國詩學文化既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又具備了現代精神的闡釋路向。“詩”是中國最早興盛起來的文學樣式,最早的文學闡釋觀念亦由此展開。“詩言志”被朱自清稱為中國文學批評“開山的綱領”。整個中華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體的,即“多元一體化”,表現為文字、文化、文明連接在一起,包括歷史、哲學、藝術等全部在內,皆以“文”來加以貫穿,這是中國文化的特點,乃其他民族所不具備。
書法過去稱為“翰墨”,翰是文,墨即書,文是前提。詩書合璧、交相輝映。歷代詩人留下很多的“論書詩”,最典型的如李白贊譽懷素的《草書歌行》,其中有“吾師醉后倚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等膾炙人口的名句。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有“大小二篆生八分”,“書貴瘦硬方通神”的觀點,影響深遠。韓愈《石鼓歌》所言“蒐于岐陽騁雄俊,萬里禽獸皆遮羅”,世所稱頌。許多詩人的書法作品因為各種原因,散佚不見,留存吉光片羽,不過仍能從中領略到書寫之美。
整個社會的世俗化,專業分工,人才分流,知識結構不斷細化而出現專業隔閡。按照如今標準來衡量,文人就是寫文章的,詩人就是寫詩的,書人就是寫書法的,學人就是治學的,這些不過是“社會分工”或“職業身份”,F在習慣把所有文化人統稱為知識分子、專家,與過去的士人、文人不完全對應。士人是中國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統稱,是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個獨特的精英群體既是國家政治的參與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堅守者、傳承者。
因此,書家不但是詩人,也是文人,更是士人,四者合一。書家復合身份的單一化,最直接的后果表現為修養缺失,書法變成三百六十行之一,理解上存在固化、狹隘化的不足。當然,所謂的身份只是一種標簽,說到本質,就是讀書人,其中的學人、雅人,成為精神上的先行者。因而真正的文人,必定會有風骨,不可能總是“頌圣”和“應景”。現在出現太多的問題,關鍵是不讀書,學識修養匱乏,缺少人文思考,罕有獨立精神。
賀知章(659-744),開元初年和吳越人包融、張旭、張若虛以詩文齊名,世稱“吳中四友”,因為性格高逸豁達、雍容省闥,與陳子昂、宋之問、孟浩然等人并稱“仙宗十友”。賀知章還與“草圣”張旭情投意合,兩人經常同游,交往甚密,又為姻親,時人常以“賀張”稱之。
代表作:《回鄉偶書》、《詠柳》
經典名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此幅《孝經》(局部)縱26.0厘米,橫265.1厘米,是賀知章唯一存世的草書作品,十七世紀后半期傳入日本,明治年間由近衛家族進獻皇室。
《孝經》融入章草而取隸意,氣息高古,點畫激越,粗細相間,虛實相伴,結體左俯右仰,隨勢而就,章法猶如潺潺流水,一貫直下,充分地體現了風流倜儻、狂放不羈的浪漫情懷,歷來為文人學者所稱譽。
李白(701-762),草書師張旭,書名為詩名所掩。據宋《宣和書譜》記載,宋代內府收藏李白書作計有行書《太華峰》、《乘興帖》兩種,草書《歲時文》、《詠酒詩》、《醉中帖》三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詩歌代代相傳,流傳至今,墨跡卻不斷地散失、消亡。
代表作:《將進酒》、《蜀道難》
經典名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此幅《上陽臺帖》,縱28.5厘米,橫38.1厘米,是李白唯一傳世的書法真跡。帖前隔水上有宋徽宗趙佶瘦金書題簽“唐李太白上陽臺”七字。
《上陽臺帖》落筆天縱、快健流暢,收筆處一放開鋒,于蒼勁中見挺秀。結體亦參差跌宕,顧盼有情,奇趣無窮。不但詩如其人,書亦如其人。歷代多有評價。
釋文:山高水長,物象千萬,非有老筆,清壯可窮。十八日,上陽臺書,太白
李煜(937-978),史稱李后主。雖不通政治,但藝術才華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對詩文有一定造詣,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代表作:《虞美人》、《相見歡》
經典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此幅《入國知教帖》,是抄錄《禮記·經解》,帖后有米友仁題跋。圓轉通達、渾厚質樸處似顏魯公,點畫荒率,結體瀟散,無煙火味。
釋文: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也。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于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于易者也。恭儉莊敬而不煩。則深于禮者也。屬辭比事而不亂。則深于春秋者也。
杜牧(803-852),因前有杜甫,后人稱為“小杜”。
代表作:《清明》、《山行》
經典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此幅《張好好詩》,是杜牧傳世的唯一作品,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所用為麻紙,制作精細。頗多叉筆,乃唐書特點,結體姿媚,用筆勁健。卷前有宋徽宗趙佶書簽“唐杜牧張好好詩”。該卷曾被溥儀攜出宮外,流散民間后歸張伯駒所有。1956年張伯駒先生捐出,為故宮博物院收藏。張好好是一名歌伎,才華出眾。這首五言長詩專為其而作。墨跡中末二句因殘缺而少“灑盡滿”、“一書”五字,然不傷整體精神。【原標題:詩人天然最書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