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當代洛陽 >> 展示我家鄉 >> 瀏覽洛陽

小界鄉史村 旱塬上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

2013/11/1 10:42:02 點擊數: 【字體:

小界鄉史村 旱塬上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

    小界鄉名片
 

    洛寧縣城西北17公里處,有個南望熊耳山、北依崤山的鄉,名叫小界。該鄉西北部被群山環繞、景色怡人,其境內的嶕峣山,山勢挺拔、陡峭險峻,嶕峣山四周有7萬畝刺槐林,每年4月下旬,這里槐香四溢。

    20世紀50年代,現在的小界鄉屬城關公社;1962年設小界公社,后來改為鄉;2005年,經鄉鎮機構改革,王村鄉撤銷,劃歸小界鄉管轄。如今的小界鄉轄區面積174.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萬畝,共轄32個行政村214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205人。

    小界鄉地處崤山腹地,氣候極適合種植煙葉。目前,全鄉煙葉種植面積約15000畝,年產值達3.5億元,連續5年被洛陽市政府評為“煙葉生產先進鄉鎮”;由于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小界鄉還是優質小麥、谷子的生產基地,播種優質小麥3萬多畝,谷子2萬多畝。

    小界鄉歷史文化悠久,著名的秦晉殽之戰就發生在嶕峣山附近。《資治通鑒》記載,東漢末年劉秀部下與赤眉軍在嶕峣山下崤底關大戰,后經演化,在嶕峣山附近留下了綿羊溝、陽盤、馬到嶺等許多優美的傳說。抗日戰爭期間,抗日名將李桂梧在嶕峣山舉起抗日大旗,沉重打擊日軍的囂張氣焰。嶕峣仙跡是洛寧古八景之一,相傳廣成子在此羽化登仙,軒轅黃帝也曾問道于廣成子,嶕峣山因此成為道教文化圣地。

    驅車沿洛寧縣城東洛三公路北上,約15分鐘后轉入一條鄉村公路,道路兩邊地勢平坦,土地平整,是洛寧北部難得的一大塊“平原”。走著走著,一片村落出現在眼前,帶我們采訪的鄉農技站負責人指著那片村落說,史村到了。
 

小界鄉史村 旱塬上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

易紅武夫妻倆將紅薯運到合作社

 
  1    沒有史姓的史村

    果然是一個大村落,村里一處宅子連著一處宅子,東西有兩三百米。一些家宅,朱漆大門,“天賜百福”的匾額高高掛在門頭;院內,干凈整潔,正屋和兩邊的廂房用白瓷磚貼面。

    “史村有個奇怪的現象,村里從來沒有姓史的人,大部分村民都姓易。”村黨支部書記易友安說,這是史村與很多以村民主要姓氏命名村子的不同之處。

    “史村為什么叫史村,至今還是個謎。”今年83歲高齡的史村原村干部易根科說,史村的形成,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

    相傳很早以前村民居住分散,各自為生,基本沒有交流。清朝時,這一帶鬧了一場嚴重的饑荒,散居在山里的村民不得不聚集到一起,靠著集體力量生活,最終渡過那場饑荒,之后人們便在一起居住,逐漸形成了村落。

    《洛寧縣志》上有這樣的記載:“康熙三十一年和乾隆五十五年就有史村之稱,在以后的史料中,史村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縣志上的記載,也印證了有關史村形成的說法。”易根科說。

    史村目前還保留著不少“有年頭”的建筑物。在易友安的帶領下,我們來到村西頭一處標志性建筑物——易家家廟。以前村里有大事,都要召集村民到家廟商討。“每年春節是家廟最熱鬧的時候。”易根科說,村里的能人、比較有威信的人都會聚集在此,總結村里一年來的大事小事,謀劃史村新的一年的發展。

    在史村有一間破敗不堪的房子,但依稀能從門口木頭橫梁上精美的雕刻紋案中,感受到此建筑曾經的輝煌。易根科說,這是清朝末年時,大戶人家周作舟(音譯)家的房子,當年的房子比現在大3倍,因戰亂,如今僅剩下了斷壁殘垣。

    2    解放軍搭戲臺巧剿土匪

    在史村老一輩村民心中,一場戰斗讓他們至今記憶猶新,史料上稱之為史村戰斗。

    一天凌晨,十幾歲的易根科被一陣激烈的槍聲驚醒,跑到城墻上一看,發現埋伏在溝兩旁的人正在交戰。

    這場戰斗持續了約10個小時。傍晚,易根科出門看到解放軍正在擦拭、收拾槍械,他這才知道,剛剛的那場戰斗是解放軍剿匪。

    這場戰役巧妙的戰術現在仍被村民津津樂道。原來,戰斗打響前,解放軍就喬裝成戲班,來到史村搭臺唱戲,這不僅吸引了村民,還把土匪也吸引過來了。當土匪聽戲入迷的時候,另一些解放軍就在土匪回山的必經之路打好了埋伏。當土匪聽完戲從溝里回山時,解放軍將其一舉殲滅。

    此外,上刀山也是史村一個傳統項目。易根科介紹,同樣是在20世紀40年代,當地有個叫紅學的民間組織,成員將多個鍘刀固定在兩根木樁中間,他們光著腳踩著刀刃向上爬,這就是上刀山,爬到最頂層后,還會高喊一聲愛國口號。每當有這樣的活動,史村村民和周邊很多村子的村民就跑來助興。

    3    紅薯地里“刨出”致富經

    在洛寧縣,流傳著“南凡北史”的說法,何為“南凡北史”呢?

    易友安介紹,洛寧縣有兩塊土地被稱為寶地:一塊位于溝南邊的凡村,另一塊位于溝北邊的史村。與其他土地相比,這兩塊地土壤肥沃,所種糧食產量要比其他地方的高很多。所以一提到肥沃的土地,很多當地人都會想到“南凡北史”。

    靠土地吃飯的史村人,近年來利用自身優勢,靠種植紅薯在地里“刨出”致富經。

    在村頭,記者碰到了村民易紅武夫妻倆用拖拉機拉著一車紅薯,將其運到村農副產品加工合作社,進行統一加工銷售。

    過地磅、卸紅薯……易紅武一趟趟忙得不亦樂乎。“都說‘一畝紅薯頂三畝小麥’,我家種了3畝紅薯,每畝地約產紅薯3000公斤,全部賣給合作社,按每公斤0.8元計算,僅種紅薯每年就能凈賺5000多元。”易紅武說,種紅薯的收益要大大高于種小麥。

    其實,史村一直都有種紅薯的傳統,但此前多為零散種植,大多為自家口糧。從2009年開始,為促進經濟發展,幫助村民增收,史村經過考察、學習,決定大力發展紅薯種植,由村里負責運輸,統一進購紅薯種苗。

    “如果僅發展傳統的紅薯種植,不僅市場需求量有限,村民增收的幅度也有限,因此史村在發展紅薯種植的同時,還發展經濟價值更高的紅薯深加工產業。”易友安說。

    2009年,史村村民共同集資,成立了洛寧縣豐豫綠色農副產品加工合作社,進行紅薯粉條加工。“村民根據自家情況,自愿出資,1000元、2000元、5000元、2萬元……村民自己籌錢不容易,不能浪費。”易友安說。

    經過4年的發展,如今史村農產品合作社發展日益成熟。“合作社最初確定的最大銷售能力為每年250萬公斤,但由于銷售渠道不穩定,今年僅生產了50多萬公斤,這是史村目前發展紅薯深加工產業面臨的最大問題。”易友安說。

    今年,史村土地流轉100余畝,進一步擴大了紅薯種植面積,同時提高紅薯深加工能力,在此基礎上,史村人也在加緊拓寬銷售渠道,讓特色農產品走得更遠。(原標題:小界鄉史村 旱塬上充滿傳奇色彩的土地)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日報(2011-11-01)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