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焦屯村形成于明神宗萬歷年間,祖上是來自河北廣平的焦氏兄弟以及山西大槐樹的一幫人。村子北臨洛河,原屬洛龍區(qū)古城鄉(xiāng)。如今,村民們都搬進(jìn)了龍興小區(qū)。
身子挪窩了,口頭禪卻沒改。老焦屯村村民分派任務(wù),仍習(xí)慣說“各守各寨垛兒,各把各槍眼兒”,意思是大家都操點兒心,各守本分,干好自己的活兒。
洛陽解放前,為防土匪騷擾,村寨有專人值守。值更人焦文子常常吆喝:“喝了湯上寨,屁股朝里臉朝外。各守各的寨垛兒,各把各的槍眼兒!”大家把這話記下了,慢慢就傳開了。
焦屯村的人怕孤獨,干活時雖強(qiáng)調(diào)“各守各寨垛兒”,但空閑時還是要扎堆兒的。
村里原有個“老婆兒社”,比較親近的幾戶人家輪流做東,每月一次,在某一家聚餐,參加者一般都是各家主事人。大家坐滿一張八仙桌,吃飯、喝酒、拉家常,把過日子的煩惱都掰開揉碎消化掉。
村里還有長壽社,大家兌錢、兌物,幫助社員操辦喪葬之事;還有積金社,功能類似于現(xiàn)在的租賃站。
關(guān)系更好的村民,甚至連屎尿都“兌”在一塊兒。人民公社時期,焦屯生產(chǎn)隊分派專人清理廁所糞便,屯在“糞點”的大池子里當(dāng)肥料。生產(chǎn)隊需用糞肥,有時下戶收集,有時直接從大池子里取,久而久之,有人就把“糞點”叫成了“尿點”。由于一個“尿點”只限一個生產(chǎn)隊使用,有人便用“ra(人家)倆yo(一個)尿點兒”來形容兩個人關(guān)系好。
“yo(一個)尿點兒”不算啥,別“跟著瞎打‘哄隆兒’”就成。
人民公社時期,社員們吃大鍋飯吃不飽,常到犁過的地里去“溜”紅薯、花生;膽大的甚至直接去沒犁過的地里“溜”,大家跟著哄搶,有時候甚至把整塊地的果實都替生產(chǎn)隊“收”了。
看地人寡不敵眾,橫豎都攔不住,只好對生產(chǎn)隊隊長實話實說:“人太多,看不住,叫‘哄隆兒’了。”
收完麥,社員們要到地里再拾一遍,不然會遭“哄隆兒”,所以有“金谷園拾麥子‘哄隆兒’”的俚語。
如今,人們也說“尿點”,比如“這部影片太刺激了,全片無尿點”,不過此“尿點”非彼“尿點”,已是另一種意思了。□記者 張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