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寨村農家書屋受群眾歡迎
(偃師網 王嘉琳 文/圖) 70年前,西寨村留下了皮定均將軍率領八路軍豫西抗日縱隊領導豫西抗戰的真實故事,今天西寨村干群演繹出奔向新生活的西寨新傳奇。
“皮定均司令頭戴草帽,上身穿灰土色上衣,下身著深藍色褲子,腳蹬布鞋,風塵仆仆。”70年來,皮定均司令的印象刻在了西寨村于青卷、李萬章、李萬青、李聚召幾位八旬老人的腦海。
1944年夏秋交接,皮定均將軍率領豫西抗日縱隊,來到西寨村三面圍溝只有一個寨門的后寨尾,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洛陽、偃師、伊川三縣臨時政府,領導豫西抗日斗爭,與日寇展開殊死戰斗。皮定均司令與西寨群眾同吃,并曾在李登云先生窯院暫住,與西寨村杜玉泉、南寨曹西寶、馬窯馬懷珍等在一起辦公,前后將近一年,和西寨群眾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李太升、李天印、李占奎等一大批西寨村青年跟隨“皮司令”投入八路軍抗戰隊伍流血乃至犧牲。8月12日,西寨村民講述了西寨村69年前的抗日故事。
西寨全名肖村西寨,是大口鎮西南3公里處萬安山下一個村莊,是原名銷金村的肖村五村寨之一,數百年來,民風淳樸,修文重教。多年來,這個1700余人的村莊,在先烈精神代代傳承下,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都蒸蒸日上,村里流傳著一段段創業路上的文明新故事。
科學養殖奔富路
2400畝地的西寨村,不少村民發展了家庭養殖業,村民李敬濤則是執著科學養豬的專業戶代表。李敬濤養豬光是喂食的瓷碗都用壞了二十多個,鐵锨磨平了十幾張。“咱養豬的辦法,都是拿教訓換來的,這年頭養豬得學知識懂科學。”李敬濤說。
李敬濤講起自己的經驗:“我能做的就是把豬養好減少傷亡率,一頭豬7個月才能養成,但凡損失一頭,就得賠一疙瘩錢。”李敬濤說:“知道小豬需要什么,都是實踐中得出的經驗。豬崽才出生15天最操心。小豬崽一生就是一窩,這時我整晚都不能合眼,冬天天冷時要把它們一個個放進暖箱,每個1小時,豬崽吃食一只一只抱著喂,照顧幼豬崽就像照顧月子毛孩一樣一點兒也不敢馬虎。”
“豬不吃飯,李敬濤也急得吃不下飯。他說:“所有豬飼料,我都先自己嘗。”在場的村民笑了。他說:“你們不要笑,一斤飼料要6元,這可和點心一樣貴,吃到嘴里最后一點渣都沒有,這就是真正好的料。”
李敬濤說:“年初養豬市場不景氣,豬肉4.8元一斤,賣一頭豬就要賠300塊,那是賠得最狠的一段時期。以前買飼料都是先發料后付款,一年一結賬,現在是不打錢就不發料,經銷商也怯,有顧慮啊。”
2001年開始喂豬,目前養豬規模已發展到400頭左右,李敬濤總結心得:“現在我是敗不餒勝不驕,養豬最賺錢的2003年一頭豬能掙1000塊錢,現在賣5頭豬才掙到。利潤雖薄,但比起年初,畢竟開始盈利了。相信在不久將來豬肉市場會越來越好。”李敬濤“敗不餒勝不驕”的心態也感染著其他養殖戶。
梅花鹿苑話風雨
相比西寨村其他鄉親養殖豬牛羊雞,村民秦占霞養殖的則是挺稀罕的梅花鹿,這在整個洛陽也不多。作為偃師中鹿鹿廠負責人,37歲的她在養鹿路上經歷了十幾年的風風雨雨。
“現如今廠里已經飼養了40頭梅花鹿了,梅花鹿一年只能生產一個小鹿,生長周期長,風險高,好在收益還行。”秦占霞說自己2001年從4頭梅花鹿開始養殖,可是因為行情太差,2005年只剩下3只。隨著飼養經驗越來越豐富和行情好轉,在2007年時又借錢買了20多只梅花鹿,誰知道又碰上了經濟危機,鹿市行情從2007至2009年都是持續下滑狀態,那一段時間是秦占霞最難熬的時候。她說:“不過好在錢都是借親戚朋友的,都沒有催著我們還賬,我和我丈夫就跑到江西省的藥材市場,在那里賣鹿茸等,勉強顧住本。”2009年行情總算不再往下跌了,秦占霞也開始慢慢還賬,2011年梅花鹿市場行情漸漲,她的經營重點又回到偃師,不再頻繁東奔西跑了。
秦占霞坦言自己的養鹿事業受到諸多局限:缺乏營銷手段,信息渠道也少,知名度也不高。她準備開一個鹿產品專賣店,想辦法擴大西寨鹿場知名度,實現自產自銷。
民樂戲苑催新芽
“我們準備排演《劉公案》。”西寨村民樂戲苑“苑長”李會民說。2000年西寨人李明治、李占土分別獲得河洛大鼓省級和洛陽市代表性傳承人,西寨村一下子出了兩個文化名角,這一下子喚醒了西寨人的文化夢。這一年,西寨人祖上傳下的戲曲鑼鼓家伙久違地響了起來,被荒廢多年的西寨戲班重新鳴鑼組建,2003年定名為偃師市大口鎮西寨村民樂戲苑。
“西寨戲曲能復興、西寨民樂戲苑能辦成,這和西寨所有人支持都分不開”,李會民言之鑿鑿。李會民提出重新組建西寨戲曲班,得到村黨支部支持,所有演職人員和企業家紛紛慷慨解囊,自發捐款贊助,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西寨村民樂戲苑排第一部戲《清風亭》時,為了達到好效果,李會民和主要演員專門到關林去購置戲服,購買了有限的服裝道具,村里也十分支持,每天晚上排練時不收水電費,冬天還免費給演員生火取暖。戲班上馬,也漸漸贏得了戲迷掌聲。在李會民牽線下,西寨民樂戲苑先后到洛陽唐寺 、嵩縣等地演出。演出《鍘西宮》成功后,自費請人將整場演出錄制成光盤存檔的李會民覺得很值,他自豪地說:“過去沒有條件,多少好戲演過就沒了,現在得記錄下來,這就是俺西寨村實實在在的文化。”
這個戲班,從服裝道具到音響設備,無一不是“將就”、“湊合”。戲班音箱是李會民自己用木頭做的,一用十幾年;至于戲服,演員都不領報酬,把掙下的錢用于戲裝購置。盡管如此,目前還只有主演戲裝“及格”,其他跑龍套的都只有衙役戲裝。正是憑著西寨人高漲的戲曲熱情,民樂戲苑在2012年以曲劇《卷席筒》獲偃師市農民劇團匯演一等獎。
西寨戲曲文化悠久,據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整理西寨戲曲材料記載:“自1928年西寨人李書枝、李書奇組建海神社排演曲劇至今,凡五代有名姓演員55人,雨里雪里,代代傳承。……有父子同臺,有兄妹攜手,也有夫妻同心,數不勝數。為戲曲做貢獻不辭辛苦,為戲曲做貢獻默默無聞,為排戲子女助威吶喊,為排戲丈夫送燈打傘,為排戲父母助陣保鏢,為排戲戲迷抱柴取暖。”
建國初,西寨排演了《吊打寶童》、《斬荊堂》、《雷公子投親》、《吵樓》等優秀劇目,當時為聘請河南曲劇創始人耿庚辰、段章芳、李銀珠指導排戲,西寨村李萬章趕牛車,在自家油房備十斤棉油、兩袋小麥作酬謝。還有一年西寨排演戲劇《山鷹》缺劇本,可是劇本在隔著大山的登封,隆冬風雪封山,村民魏永和受命并在戲案前立下軍令狀,頂風冒雪,不畏嚴寒,步行爬山,半天時間,按時取回。西寨人對戲曲熱愛程度可見一斑。
李會民說:“音響共鳴不好,高低音也不明顯,換戲服,哪怕舊戲服也中,只要演出不再‘穿幫’,條件再簡陋,民樂戲苑也會堅持。”
好事要做一輩子
西寨村民口中說的好事要做一輩子的人叫李天震。西寨村村風好,不僅村里辦企業、搞種植養殖的村民逢年過節向村里捐款幫助他人,而且村里不乏一些家庭困難但仍然古道熱腸的人,最出名要屬李天震。
見到李天震時,他剛從地里干活回來,一只卷起的褲管還沒來及放下,臉上曬得黑紅,整個人精神很飽滿,讓人看不出他已是81歲高齡的老人。
一位由衷敬佩他的村民說:“老李真是做了一輩子好事。”據介紹,前幾天傍晚,李天震看見一個2歲多小孩子在村路中間玩耍,一輛汽車正向這邊行駛,他看到后把自行車往路中間一扔,一邊引起司機注意,一邊急步上前把小孩拉到了路邊。這些舉手之勞的善舉李天震做得太多了。李天震年輕時救出過掉進河里的人,他還曾為村里五保戶擔水多年,直到村里通上水管吃上免費自來水。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后,李天震從電視里看到災區蒙受巨大的災難,震驚之余老人迫切想為災區盡自己一份力。“那些災區的孩子可憐啊。”李天震回想著說。他拿出100元積蓄捐給災區人民,而這點錢他要撿一個月廢品才能攢夠。李天震起大早騎自行車從西寨趕到鎮上捐款,結果鎮上還沒有捐款點,這位七旬老人又往50里外的市區騎去,決定到民政局直接捐款。到了民政局將近中午,面對遠道而來的李天震老人捐出的一大堆五毛、一塊的零錢,民政局工作人員深受感動。聽說老人還沒吃飯,工作人員趕緊買來了燒餅。李天震說:“這證明咱做的事對。”
李天震說:“我只是做了一個黨員該做的事。”李天震1956年當兵入伍,同年入黨,有四子,一個遠在他鄉做工,次子早殤,老三無勞動能力,妻子偏癱,這樣一家人的生活全靠李天震和小兒子。家中土坯房年代久遠,村里試圖為他申請改造補助,但政策是先建后補,困難至極的他根本拿不出這么大一筆錢來建房。
“村里把我評為低保戶,在很多方面照顧我,挺好。”面對生活的沉重壓力,淳樸的李天震老人言語間表露著知足和樂觀。
村黨支部書記李明軍說:“今年年初,我們把一條十幾米深的大溝填平,建設了村文化廣場,現在地面已經初次硬化完畢,眼下就是需要一些健身器材和廣場綠化的費用,建成以后,西寨人就有個好的活動場所了。”有了這樣不怕吃苦、心態積極的全體村民,西寨村才會不斷有美好的故事發生。我們相信,這個老區村的明天將會更加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