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稱:彩繪儀仗、侍從俑群
時 代:北魏
尺 寸:高16.5厘米至22厘米
收藏單位:洛陽博物館
在南北朝時期,因為戰爭及商貿往來頻繁,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相互影響不斷深入,人們熟知的例子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如果說這是“漢化”的大事件,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件”更是層出不窮。1990年偃師南蔡莊鄉出土的一組陶俑,則是“小事件”中的代表。
這組陶俑包括武士俑、侍從俑、樂俑等形象,多為模制,外施彩繪,面目清朗,俑身勻稱。
而考古專家更看重其著裝特點,它們有的穿胡服,有的穿漢服,有的戴風帽,有的戴籠冠,有的裝束則是胡漢服裝的混合體。
籠冠,就是以一個籠狀的硬殼套在幘上,從造型看屬于典型的漢服。風帽,就是御寒擋風的帽子,后面較長,披在背上,少數民族多用來抵御北方的風沙。
這組陶俑更多地展現出漢服胡服相互參照、改良的痕跡。
文吏俑所穿的衫或袍,是北朝漢族男子的常見服飾,在北朝十分流行。由于它穿著寬松、舒適,受到王公貴族和平民百姓的喜愛。文吏俑下身所著的大口褲,原是北朝北方少數民族的服飾,后隨著與內地的文化交流,中原漢族人民也開始接受這種服飾,到南北朝時,上至帝王官宦,下至庶民百姓,都穿此服。文吏俑頭戴的小冠、身穿的褲褶衣、窄袖短衣、束腰帶,服飾中有一些元素是對中原地區傳統服飾的繼承和發展,而大部分則是吸收了北方少數民族服飾文化的精華。
而男侍俑,多表現為頭戴小冠或圓頂風帽等,穿左衽衫,下著褲,或穿左衽開口長袍,腰束帶等。有的作袖手拱立狀,有的作手中持物狀。
女侍俑則是當時宮廷以及貴族府第侍女的真實寫照。她們均為頭梳高髻,內穿長裙,外著寬袖短衣,腰束帶,雙臂曲置胸前的形象。
從北魏出土的女俑來看,身穿寬袖短衣、下著裙的襦裙式,是當時婦女的主要穿著方式。這種服裝寬衣博帶,其特點是開領、衣袖寬大,腰間用帛帶系扎,上穿寬袖短衫,下系及地長裙。其中,也有的女俑著窄袖上襦,與長裙相配。這是受胡服影響變化了的一種服飾,其特點是腰身緊窄,腹部略顯前凸,與前述的寬衣博帶形成鮮明對比。然而由于穿著它靈活方便,“利用馳射”等特點,在傳入中原后,迅速被廣大百姓所接受并流傳下來。
最為典型的是樂俑。隨著民族的大融合,中原敗落的貴族內眷流落于胡狄族群中,不少人淪為伎人,他們多著漢服,手中所持樂器,大部分是胡樂的鼓角笳笛、琵琶等樂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