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頭有個竹那個,后邊有個木那個,前頭一那個,后邊一那個,那個那個都那個了。”
這是咱洛陽一個老農向別人介紹當地一種收麥用具時說的話,外行聽了肯定會一頭霧水,可洛陽人都知道他說的“那個”指的是啥。
洛陽人說話時“那個”的使用率非常高。比如兒子對父親說:“趕明兒我去買個那個,以后就不再用那個了。”不需要把所買物件的專用名詞說出來,一家人都知道他說的是啥,并且兩個“那個”意思不同,前者是指他要買的東西,后者是指將要被替換的東西。
再比如媳婦說:“我這縫紉機有點兒那個,后半兒叫那個過來修修。”前面的“那個”是指縫紉機的毛病,后面的“那個”是指家里人都熟悉的那個修縫紉機的人。
“那個”在洛陽老話里使用廣泛,洛陽人一般不會問說話人所指的“那個”是啥意思的,若問了就會遭到搶白:“才那個了幾天,你就變成那個了。”這時的第一個“那個”是指此人離開鄉土,第二個“那個”是指此人忘了本。
一位老婆婆說:“你以后不要再理那個了,他那人可那個。”這話里的第一個“那個”是指一個人,第二個“那個”是說這個人很不地道。
一次,有個老鄉在QQ說說里無病呻吟發感慨,大家用洛陽話跟帖:“你木事發啥神經哩,叫人看著可那個。”“木那你是燒啥哩,怕人不知道你那個了不是?”“不那個吧,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如果誰認為這些跟帖太刻薄的話,那就錯了,這幾個人跟樓主的關系好著哩!就是因為如此,大家才如此步調一致地“那個”起來。莊小艷(原標題:趣說洛陽話:那個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