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觀眾發出“看了還想看”的感慨。這場晚會到底施展了什么魔法,將觀眾的心牢牢抓住?
幕后談之背景:
六年打造經典中的經典
據中國歌劇舞劇院舞劇團副團長楊熠介紹,自2006年9月首演以來,《四季情韻》已演出近800場,歷時6個年頭,受到海內外觀眾的熱捧。中國歌劇舞劇院曾推出經典歌劇《白毛女》和舞劇《紅樓夢》,經過市場的重重檢驗,《四季情韻》現已成為該院一個經典保留劇目,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楊熠介紹,《四季情韻》由夏、秋、冬、春四個篇章組成,觀眾在短短兩個小時內,通過歌舞演員的表演、先進的聲光電技術和絢麗多彩的舞臺布景感受到風情萬種的四季。夏天,是紅色的,熱情如火,激情澎湃;秋天,是金色的,遍地金色稻浪,滿山紅葉如詩;冬天,是銀色的,空中雪花飛舞,山野紅梅綻放;春天,是綠色的,萬物欣欣向榮……這一切都能在一個舞臺上自由轉換。
幕后談之贊譽:
雅俗共賞贏得觀眾心
9日晚,演出現場掌聲不斷,贊嘆聲不絕于耳。和現場觀眾一樣,記者也被令人目炫的演出深深震撼。
楊熠說,《四季情韻》每年都會在不同的城市上演,甚至走出國門。在保持“四季變換”這一主線不變的原則下,晚會的節目內容則“吐舊納新”不斷調整。9日晚的演出現場,出現了《忐忑》、《青藏高原》、《你是我的眼》、《向天再借五百年》和《俏江南》、《茉莉花》等經典歌曲和舞蹈。
楊熠說,任何藝術形式服務的對象都是觀眾,不少觀眾看演出圖的就是開心和輕松,“太過高雅和高深的藝術會讓觀眾覺得很累,喪失堅持看下去的興趣。”楊熠說,這就要求晚會主創人員不斷推陳出新,與市場進行融合,創作和引進一些觀眾喜聞樂見的節目的藝術表現形式。
“‘雅俗共賞’是一個很難拿捏準確的標準,但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不斷研習,這四個字也是我們不斷為之努力的目標。”楊熠說。
幕后談之創作:
數十次易稿確定最佳方案
細心的觀眾會注意到一個細節,“春夏秋冬”這四季的順序在本場演出中被調整為“夏秋冬春”。不按常理出牌,主創人員有著怎樣的考慮?楊熠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楊熠表示,如果將冬季的蕭瑟、寒冷在演出尾聲帶給觀眾,晚會很可能無法掀起最后的高潮,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演出效果。而春季,萬物復蘇,朝氣蓬勃,放在演出的最后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眼下恰逢春日牡丹花開時節,非常符合牡丹文化節的氛圍。
楊熠表示,這是主創團隊深思熟慮、斟酌良久的結果。據悉,《四季情韻》充分借鑒了國內外大型晚會的制作模式,在曲目選定、舞美制作、燈光設計等方面數十次易稿,最終確定最佳方案。
演出中,夏季的“沙漠風情”、秋季的“無邊風月”、冬季的“北國風雪”、春季的“水鄉風韻”等燈光效果一一亮相,舞臺布景更是美輪美奐,演員們的服飾多達數百套,但演職人員換裝和更迭場景的速度令觀眾驚嘆。
楊熠坦言,整個團隊有著極高的職業素養,經過多年的磨合,大家的配合相當默契,在燈光變換、場景更迭、演員上下場等方面基本做到了“無縫對接”。
幕后談之創新:
《國色天香》首露“真容”
在演出的最后環節,幾十名舞蹈演員上演了壯美的群舞《國色天香》(上圖)。這是中國歌劇舞劇院專門為牡丹文化節打造的大型舞蹈,9日晚的演出是其首露“真容”。
楊熠表示,在確定來洛演出之前,中國歌劇舞劇院已有意為牡丹文化節創作一大型舞蹈。經過立項、創作和排演,今年3月,以牡丹為主題的大型舞蹈《國色天香》新鮮出爐。
據了解,參與《國色天香》演出的24名舞蹈演員都經過精挑細選,全部為國內頂尖的舞蹈演員。楊熠表示,在這個舞蹈中,無論是演員的頭飾、服裝還是舞臺,處處顯現牡丹元素,在舞蹈動作編排、造型和音樂上,采用古典和現代相結合的手法,力求展示牡丹吉祥、富貴的寓意。
幕后談之觀眾:
洛陽觀眾熱情而自信
談到觀眾的表現時,楊熠說,洛陽觀眾的熱情和專業讓她和演員們印象極為深刻。大家的掌聲和喝彩聲給予他們最大的動力,精彩的演出與觀眾的熱情參與密不可分。每當聽到臺下觀眾如雷的掌聲,作為一個演員,心中都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掌聲是對演員最大的褒獎和尊重。
楊熠說,經過那么多場演出,看過那么多觀眾,她能深深感受到作為牡丹文化節東道主的洛陽人有著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因為牡丹,因為牡丹文化節,因為洛陽這座現代與古老相結合的美麗城市,給了洛陽人更多的自信”。(記者 謝磊/文 杜武/圖)(原標題:“文化部推薦優秀劇目洛陽展演月”首場演出贏得盛贊)
來源: 洛陽網-洛陽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