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孟津縣會盟鎮漢光武帝陵南1公里處,村民正在為挖水渠干得熱火朝天。挖至距地表約5米深處時,一塊巨石致使施工的村民無法繼續深挖。
該縣文物部門聞訊后,立即組織發掘。多個大型石雕殘件相繼呈現在考古隊員面前。經修復,一座高1.9米、長2.9米,重達8噸的巨型石獸傲然挺立,石獸身長雙翼,形似獅虎,威風凜凜。
這座石辟邪系用完整的一塊青石雕成,身若虎豹,頭類獅子,嘴大牙銳,身長雙翼,昂首怒目,長尾拖地,雙角直豎,造型非常奇特,似有正欲起飛之感。整個石獸身體比例、神態、肌肉線條恰到好處,形象渾厚凝重,神氣十足,極具想象力;從雕刻技法來看,圓雕、平雕、線刻自然融匯,點、線、面、體結合得天衣無縫,展現了漢代爐火純青的石雕藝術。
目前,在國內出土文物中,體形這么大、藝術手法如此精湛的石辟邪僅此一尊。
造型來歷說法不一
洛陽博物館副館長高西省說,該辟邪為東漢陵墓神道石刻,即鎮墓獸,而辟邪的由來有許多說法。
有專家指出,辟邪是根據中國傳統中的翼獸窮奇發展而來。據《山海經》記載:“窮奇,狀若虎,有翼。”這種獸善于驅逐妖邪、消除不祥,一般放置在陵墓神道兩側,作為陵墓前的儀衛,可以使冥宅永安,不受厲鬼侵擾,也是墓主人羽化升仙的媒介,更是墓主人身份等級的標志,借以象征主人生前的權威和功績。
由于辟邪帶有雙翼,獅子屬于西方傳入中原的動物,有專家認為,辟邪是古代匠師融入多種動物的特征并吸收外來文化而創造出來的祥瑞之獸。
珍寶出國待遇高
高西省說,該石辟邪是中原地區體形最大、雕刻最精美、氣韻最為生動的一件,堪稱同類石刻中的經典,因此也被洛陽博物館視為“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自然享受不一樣的待遇。2004年10月,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費時8年策劃了“走向盛唐”大型中國文物展,借調了中國47個博物館和文物收藏單位的404件藏品。活動策劃之初,這件石辟邪便被主辦方“盯緊”了。
由于個頭大,搬運難,曾有人建議換成小辟邪,但對方不愿放棄這件石辟邪。最終,這件石辟邪獨享專機運輸待遇,飛往美國,單是運費便高達20萬美金。展覽時,石辟邪在美國社會引起很大轟動,美方還特意把石辟邪安放在大都會博物館一樓大廳中央最顯眼的位置,受到國際媒體的廣泛關注。
據高西省介紹,石辟邪在美國展出三個月回來后,再沒離開過洛陽。如今,它依然靜靜巍然屹立在我市博物館的石刻展廳。
(白云飛孫海巖)
相關鏈接
辟邪,意為“避兇”,又叫貔貅,人們往往用實物載體寄托趨利避害的思想,石辟邪便是一種辟邪工具。貔貅有嘴無肛門,能吞萬物而不瀉,包含著“發財”的意思。
傳說辟邪生性懶散,平日喜歡睡覺,收藏者每天最好把它拿在手里把玩一番,就為要叫醒它,這樣財源就會滾滾而來。如此看來,辟邪成為人們喜愛的收藏品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云飛)(原標題:東漢石辟邪:威猛靈動造型奇 雕工精美稱國寶(洛陽珍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