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新聞資訊 >> 瀏覽洛陽

洛陽博物館舉行的“運河中樞——隋唐大運河與洛陽”專題展覽

2012/4/20 11:37:58 點擊數: 【字體:


    開欄語牡丹文化節期間,洛陽博物館舉行的“運河中樞——隋唐大運河與洛陽”專題展覽吸引了眾多游客。

    大運河申遺工作正在進行,洛陽在大運河上有著怎樣的地位,聞名于世的隋唐大運河又經歷了怎樣的興衰演變?本報今起開設《跟著文物“走”運河》欄目,與大家一起追尋洛陽與大運河之間的不解之緣。

    大運河和長城,是中華民族在亞洲東方鐫刻的兩條“巨龍”。修筑長城是為了設置障礙,抵御游牧民族的騷擾和侵襲,而開鑿運河則溝通了中國的五大水系,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文化的交流。
 
    說到大運河,洛陽人總會在前面加上“隋唐”二字,而江浙或北京一帶的人則喜歡冠之“京杭”二字,但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大運河的前面又變成了“中國”。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中國大運河三者間有怎樣的關系?“運河”一詞又是如何出現的?洛陽在大運河中所處的地位是怎樣的?這是我們首先要了解的問題。

    洛陽,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運河,即人工在陸地上有目的地開鑿的、用于船只運輸或進行農田灌溉的河道。

    進入洛陽博物館“運河中樞——隋唐大運河與洛陽”展廳,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先秦運河圖、兩漢三國運河圖、陽渠線路圖3張地圖。

    很多人認為,大運河應該是隋煬帝開鑿的,怎么先秦和兩漢三國也有運河,洛陽漢魏故城的陽渠怎么也被包含進去了?不僅如此,關于大運河的稱呼,也有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中國大運河等不同的表述方式,對此我們也感到很疑惑。

    洛陽博物館陳列部負責該展覽布展的工作人員齊磊解答了我們的疑問。齊磊說,關于大運河,目前有3個概念: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中國大運河。實際上,中國大運河是一個大概念,包含了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即隋煬帝時期修建的運河,以當時的京都洛陽為中心,東北抵涿郡(今北京),東南至余杭(杭州),全長2500公里。隋唐大運河到元代有了變化。當時,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全國政治、經濟中心也都移到那里。忽必烈開出一條直通南北的河道,就是后來人們所說的京杭大運河。這條運河較隋唐大運河大幅度東移,依然連通北京和杭州,卻只有1794公里。之后,隋唐大運河部分河道由于年久淤塞逐漸廢棄。

    齊磊說,隋唐大運河和京杭大運河的概念,是根據當時大運河的年代及流向來命名的,而中國大運河的概念則是在大運河申遺的過程中被提出來的。

    我們了解到,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想法始于2004年。之后,這一想法得到了國內眾多專家、學者的認可。但在最初提出這一想法時,專家、學者們說的都是京杭大運河,河南以及洛陽并未被包含進去。

    一直到2006年5月,2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及專家、學者對京杭大運河進行全面考察后一致認為,世界上最長的大運河應該是隋朝開挖的大運河,而非元代以后的京杭大運河。因此,在最終確定申報預備名單時,相關部門沒有使用“京杭大運河”的名字,而使用了“中國大運河”,決定將隋唐大運河擴充到申遺項目中,新增河南及安徽的部分地段。

    “運河”首次出現在《新唐書》

    雖然運河是人類改造大自然的一項偉大創舉,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中,“運河”一詞的出現卻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早。

    根據市大遺址辦有關負責人提供的資料,正史中最早出現“運河”一詞的是《新唐書》。該書的《五行志》中首次對運河有了這樣的記載:“夏旱,揚州運河竭。

    那么,首次提到的這個揚州運河指的又是哪里?市大遺址辦有關工作人員推測說,考慮到隋代開鑿的大運河一部分在揚州,所以這里提到的“揚州運河”或許就是隋唐大運河在揚州的一部分。很顯然,也正是在隋煬帝開鑿了大運河以后,中國歷史上的“運河”一詞才逐漸清晰化并固定下來。在此后的文獻中,運河已經不再被籠統地歸入“溝”、“渠”中了,尤其是元代以后,“運河”一詞在文獻中頻頻出現。這是因為從元代開始到明清時期,運河對于國家的政治、經濟的正常運轉不可或缺,已經成為維系國家統治的重要紐帶。

    隋唐大運河,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集大成之作

   
了解完關于大運河的幾種說法和“運河”一詞的淵源后,是不是就該說到隋煬帝為看美女開挖大運河的“豐功偉績”了?

    齊磊笑了:“那都是戲言。準確來說,大運河并不是到了隋煬帝時才開挖的,事實上,在此之前許多河道已經存在了。”指著先秦運河圖和兩漢三國運河圖,齊磊介紹,在隋代開挖大運河之前,中國各地已經存在較多的人工水利設施,大運河的開鑿在很大程度上利用了歷代開挖的河渠,使之貫通,終成貫通南北的水運大動脈。

    我們了解到,在東漢末年,曹操為統一北方,在今華北平原陸續開鑿了白溝等6條運河以運兵糧,而后來隋煬帝修建大運河時,永濟渠段就充分利用了白溝等舊有漕渠。而大運河通濟渠段則疏通、改造了漢魏洛陽城內的陽渠以及形成于戰國時期的鴻溝水系,使黃河和淮河得以縱向貫通;大運河邗溝和江南河兩段最早開鑿于春秋時期,隋煬帝時,對其進行了拓寬、加深和疏浚。

    “應該說,大運河是在舊有河渠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中國古代水利建設的集大成之作。”齊磊說,比如陽渠,在魏晉諸代都有修復,是漢魏洛陽城最重要的人工水運設施。漢魏時期,以陽渠為中心的洛陽航運體系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原標題:跟著文物“走”運河:牡丹花都,隋唐大運河之“心”)


來源: 洛陽網-洛陽晚報

責任編輯:佚名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