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報道:《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美食類紀錄片。這部以展示中國各地美食生態的7集紀錄片一經央視播出,不僅以其精致的表現手法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更是攪動了吃貨們和對美食有著濃烈興趣的人們的心。鄭州等地的網友紛紛開拍《舌尖上的鄭州》、《舌尖上……》。
與鄭州等地大相徑庭的是,瀏覽近期洛陽信息港等本地網站、網友們發布的帖子和洛陽網友的微博,你會發現,洛陽已有三個團隊開拍《舌尖上的洛陽》。
三個團隊,三部《舌尖上的洛陽》,究竟哪一部更能引爆吃貨們的味覺、胃口呢?我們期待著。
延伸采訪
《舌尖上的中國》怎能少了洛陽美食
“既然展示的是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怎能少了中原美食,尤其是咱洛陽的美食呢?”央視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尚未收官,網友“洛陽老狐貍”就心生感慨。
“咱洛陽的美食文化和洛陽建都的歷史一樣,源遠流長。”老洛陽面館餐飲公司一位負責人說,洛陽周邊環山,雨量較少,為抵御干燥寒冷的氣候,民間飲食多以湯類為主。洛陽人愛喝湯是出了名的,最自豪的國宴——水席,其24道菜,終歸也是湯。所以洛陽美食文化可以濃縮為一個字:湯。
洛陽水席這一傳統的飲食風格,與牡丹花會、龍門石窟,并稱為洛陽“三絕”,是洛陽人心底里的驕傲。
洛陽燕菜也是洛陽獨有的風味菜。相傳,武則天在洛陽時,城東關一片菜地里長出一個幾十斤重的蘿卜,菜農將其獻給了武則天。御膳房的廚師們把蘿卜切成絲,拌粉清蒸,配以鮮味湯汁,大有燕窩風味。武則天品嘗后,贊不絕口,賜名“燕菜”。
1973年10月,周恩來總理陪同加拿大總理特魯多來洛陽參觀。著名廚師王長生、李大雄精心制作了一道洛陽燕菜。這道菜上桌后,備受贊賞,周恩來總理一連要了兩道。因這道菜中雕有牡丹花,周恩來總理風趣地稱之為“牡丹燕菜”。從此,洛陽的“牡丹燕菜”名揚海內外。
洛陽還有與魚相關的幾道菜,同樣蜚聲中外。“鯉魚躍龍門、清蒸魴魚、長壽魚……”其中,鯉魚為黃河有名之魚,自古就有“洛鯉伊魴,貴似牛羊”之說,其味嫩美,營養豐富,其形如鯉魚跳龍門,寓意吉祥。產于伊水的魴魚,相傳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和“九老會”的詩人們飲酒賦詩時,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與東漢光武帝劉秀有關的長壽魚,因與枸杞子同燒而得名,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
用“吃貨”的心尋找最地道的洛陽味道
一群80后、90后,一架攝像機、一臺單反、一顆愛吃的心,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穿梭在大街小巷,找尋最地道的洛陽味道。這個團隊就是“8090影像工作室”。
T恤正面印著大大的“吃貨一枚”,就是他們的標志。
6月14日上午,在洛陽橋北、洛浦公園門口,8090影像工作室正在拍攝《舌尖上的洛陽》。
正在現場指揮拍攝的網友“王小五”只有20歲,高中剛畢業。
“王小五”說,他是最早提出拍《舌尖上的洛陽》的人,“《舌尖上的中國》播到三四集時,我也沒有看到河南美食,浴室萌發了拍攝咱洛陽美食的念頭。”
8090影像工作室已制定了完整的拍攝策劃方案,同期和后期的推廣工作也已經有了規劃,“現在就是做,尋找地道的洛陽味道”。
編劇兼執行導演“洛陽微微”說,計劃拍攝3集,第一集是湯,第二集是面食,第三集做洛陽的美食地圖。
洛河是洛陽的一個象征,洛陽人愛喝湯,“洛河與湯的一個契合點就是水,所以我們第一集的主題就是‘上善若水洛陽湯’。”“洛陽微微”說,屆時,“上善若水洛陽湯”將在新浪微博“洛陽美食坊”和新浪微電影頻道同步與市民見面。
用影像記錄洛陽家常菜
“我們要拍攝的不是名廚名菜,而是普通人和家常菜。”網友“洛陽老狐貍”說。他是正在拍攝《舌尖上的洛陽》的另一個團隊的組織人。
“洛陽老狐貍”劇組拍攝的《舌尖上的洛陽》初期計劃拍攝四集,重點詮釋洛陽的湯文化、洛陽人的燒烤情結、洛陽的民間美食和獨一無二的洛陽水席。
預計本月底,該團隊《舌尖上的洛陽》第一集就能剪輯完成,之后將上傳至本地網站及視頻網站。
知名網友“田間1”是另一個拍攝團隊的策劃人。“田間1”說,他所在的團隊以洛陽本地特色餐飲名店“老洛陽面館”為技術依托,以眾多洛陽信息港網友為創作班底,拍攝制作網絡版的《舌尖上的洛陽》。
“田間1”說,我們記錄的美食,可以是記憶中媽媽做的一碗香噴噴的面,可以是上學路邊一碗熱氣騰騰的餛飩……不僅要把洛陽美食推到讀者的鼻尖下,更要把享用美食那一刻的美好和溫暖,從人們的記憶中勾出來。(原標題:洛陽仨團隊拍《舌尖上的洛陽》尋找洛陽味兒)
來源:大河網 時間:2012-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