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消失的村莊》主要撰稿人: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年齡基本上在60歲以上,有檔案史志局局長,有在村里生活了一輩子的村民,有在外地工作幾十年回歸桑梓的大學教授,有高級工程師,有退休教師……他們懷著對故鄉的深深留戀,編寫一本給50年后人看的村史。目前近50萬字,配圖200余幅的《消失的村莊》初稿已經完成,整體編撰完成后將于明年出版。
○28個村莊變成了都市社區
記者:28個村的歷史文化在洛陽文化中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撰稿人:28個村都有自己的歷史,不少村子有幾千年歷史,積累下很多風俗禮儀。比如喪葬中的“做七”,是從周朝的禮制中沿襲下來的。
記者:有不少村落五年前已經變成居民小區,為什么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修村史?
撰稿人:其實給村子修史的想法很早就有,但因為一些客觀條件限制沒有成行。隨著城區建設步伐的加快,加上村里的老人越來越少,如果再不搶救性編修,這些村史將蕩然無存。今年年初,區檔案史志局著手啟動村莊文史資料的征集工作,大家積極參與進來。
記者:國家對地方史志的管理中,對村史一般不做要求,村級單位主要以姓氏家譜為主。為什么要花費這么大力氣給自己布置作業?
撰稿人:雖然村莊消失了,但世世代代創造的文化永遠不會消失。現在不做,將來就沒法做了。
○一個村莊就是一部歷史
記者:28個村落中歷史最悠久的是哪個村?
撰稿人:在《洛陽市郊區志》中有四個地方提到“銼李村,古村落遺址”。在公元前7000到5000年前,村子北邊駝嶺的先民們由原始社會進入氏族社會。后來中國科學院考古專家對銼李村進行半年的考古發掘,發現了圓形建筑成品字形平面,土木結構,以繩或藤條綁扎固定,屋頂為草拌泥,證明了龍山文化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銼李村村名就經歷了“駝嶺村”、“駝李村”,后因治學嚴謹蜚聲豫西豫南但身材矮小的李肯堂改名為“銼李村”。
記者:像銼李村、王圪垱村、皂角樹村等都有幾千年的時間跨度,怎么把這么長跨度的東西串在一起?
撰稿人:通過概述、歷史沿革、搬遷記事、農業及工業畜牧業生產情況、文物古跡及文化遺址、姓氏家族及家譜、大事記和特色風俗等板塊進行介紹,其中會穿插一些歷史故事。
記者:村莊沒有了,那些旱船、高蹺、鼓樂傳統都保留下來了嗎?
撰稿人:很多風俗都保留下來了。雖然住進了高樓,生活條件改善了很多,但村民們飲食習慣、禮俗都遵循原來的老傳統。
記者:書中并沒有回避一些敏感事件。
撰稿人:那雖然不是主流,但也不會回避。比如洛龍區的歷史上有個很重要的詞兒叫“打孽”,就是家族與家族之間的仇殺,不光是不同姓氏之間,同姓之間也會仇殺;還有“村改居”過程中的拆遷畫面,既然記錄歷史,就要客觀公正。
○寫給50年以后的子孫后代看
記者:編寫過程也很艱辛吧?
撰稿人:因為在村子拆遷的時候大部分村干部沒有保留歷史文化的意識,推土機一推啥都沒有了。除了銼李村保留視頻資料外,其他村連一張照片都沒有留下,很遺憾。
記者:收集資料都有哪些?
撰稿人:分三類,第一種叫檔案,就是最確鑿的第一手的資料。第二種是資料性質的,包括一些口述、沒有文字說明的照片等。第三種就是傳說,村子的來歷,張三說這樣,李四說那樣,我們就把每個人的講述都寫上,署上名字。不管對與錯,“初稿”不“挑肥揀瘦”,包括所有基礎性材料。
記者:編撰隊伍中,六旬以上老人占到80%,張老師和李老師都73歲了,為什么還滿腔熱血做這件事?
撰稿人:在外地幾十年,總覺得沒有洛陽好。我們每天在村里找老人講故事,找歷史遺跡,就有村民不理解,他們說老了老了不歇著,弄這干啥?我們就說,歲數大了,總得為家鄉做點好事兒。生于斯,長于斯,對民族的根文化有一個基本態度,人活一世,草木一秋,總要給自己留下點什么。
記者:是義務的嗎?
撰稿人:所有參與的人都是無私奉獻,不是沖著報酬來的。司馬遷寫《史記》、班固寫《漢書》、司馬光寫《資治通鑒》都不會要報酬吧,都是個人行為,都不會要報酬。
記者:編寫過程中通過對村史的梳理,給你們最大的感觸是什么?
撰稿人:通過梳理村史,發掘文化資源,原來那些歷史的碎片慢慢串了起來,關于村子的一些厚重的東西漸漸就出來了,原來許多不知道的事現在都被挖了出來,如果用歌詞形容,就叫“故事不多,宛如一首歌”。
記者:撰寫中有沒有一種懷舊情結在里面?
撰稿人:肯定有。我們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兩腳扎根在土地,對土地的感情、對農業的感情是不變的。書里面記錄的事情對很多人來說就像昨天發生的一樣,這種經歷是伴隨你終生的。
記者:現在很多年輕人不讀書,這本《消失的村莊》寫給誰看?
撰稿人:這本書是寫給50年以后的子孫后代看的,現在雖然他們年輕,不愿意讀書,但到了我們這個歲數,一定會回過頭來找找自己的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