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在長期的城市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洛陽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洛陽歷史文化名城價值。洛陽今后的發展,是要與鄭州共建省內雙核心城市。那么,作為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洛陽將怎樣保護其歷史文化特色呢?
在國務院審批通過的《洛陽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簡稱《總規》)中,明確規劃了洛陽的各類文化遺產、文化街區以及文物單位等。
目標 近期以搶救和保護文物古跡與大遺址為主
《總規》明確洛陽近期名城保護目標為:以搶救和保護文物古跡與大遺址為主,保護整治歷史文化街區;遠期加強對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展示,促進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發展,推動歷史文化名城文化地位的提升。從而實現,使洛陽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與利用,促進城市社會、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的總體目標。
為實現上述目標,《總規》要求洛陽堅持文化遺產保護優先的原則,處理好保護與城市發展的關系;保護歷史文化的多樣性,延續城市歷史風貌,加強文物展示;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保護歷史的真實性,不提倡重建;立足長遠、近遠期結合,突出重點。
洛陽的名城特色主要有都城遺址“隊列”、地下歷史文物遺址、古跡與名勝融為一體、國色天香牡丹城四種。因此,《總規》提出,洛陽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將以大遺址、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文化街區為重點進行保護,具體情況為:1.大遺址包括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偃師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邙山陵墓群(含東漢陵墓南兆域)、龍門石窟等;2.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白馬寺、關林、潞澤會館、山陜會館等;3.歷史文化街區包括東、西南隅歷史文化街區。
《總規》還詳細列出了自然環境要素、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線路等4種需要保護的內容:1.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自然環境要素主要包括洛河、伊河、瀍河、澗河、邙山、周山、香山、西山、萬安山等;2.物質文化遺產包括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偃師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邙山陵墓群、周王城遺址、龍門石窟等;3.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河洛大鼓、洛陽唐三彩、洛陽正骨、杜康釀酒工藝、洛陽牡丹栽培技藝、洛陽關林朝圣大典、洛陽海神樂、洛陽宮燈、洛陽水席和黃河澄泥硯等;4.文化線路包括絲綢之路(洛陽段)、大運河(洛陽段)。
總體 保護三面山、四支水、沿洛河遺址帶整體生態格局
《總規》明確,今后保護邙山、周山、香山、西山、萬安山三面環山,洛河、伊河、瀍河、澗河四水穿城,沿洛河形成遺址綿延帶,北、西、南為城市片區的整體生態格局。還劃定了大遺址保護范圍,明確城市建設用地界線,控制城市空間增長。漢魏洛陽城遺址、邙山陵墓群、龍門石窟、西苑遺址作為控制洛陽中心城區向各個方向發展的增長邊界,控制安樂鎮用地擴展,控制偃師城區向西發展、孟津城區向南發展。
通過總體保護,強化歷史、景觀以及時代3條城市景觀軸線;同時,形成老城區、澗西區、西工區以及洛南和伊南新區的城市建筑風貌;實現重要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整治,與城市設計、綠地系統、景觀系統規劃有機結合,保護和尊重歷史環境。
文物 建立歷史文化展示系統并進行保護
此外,規劃還提出,洛陽建立歷史文化展示體系,要求以大遺址博物館建設為重點,以隋唐洛陽城宮城遺址區展示為中心,初步形成文化、科研、教育展示體系。
《總規》指出,重點對隋唐洛陽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偃師商城遺址、二里頭遺址、邙山陵墓群、周王城遺址等大遺址和龍門石窟等提出保護措施。對關林、白馬寺、潞澤會館、洛八辦等重要文保單位,明確分級保護要求,下一步應全面編制各文保單位保護規劃,依據規劃實施保護。
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總規》指出主要包括河洛大鼓、唐三彩、洛陽正骨、杜康釀酒工藝、洛陽牡丹栽培技藝等,要求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庫、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征集具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和資料;制定科學的保護規劃,明確有關保護的責任主體;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指定代表性傳人,有計劃地提供資助,鼓勵開展傳習活動,確保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原標題:保護好歷史文化名城 洛陽要建歷史文化展示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