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良和他制作的宮燈。宮燈被看做喜慶吉祥之物,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符號。洛陽宮燈的歷史悠久,洛陽民間制作宮燈也極為普遍。然而,隨著現(xiàn)代工藝的改進,如今,洛陽已鮮見手工做燈的藝人。近日,我們來到洛寧縣長水鄉(xiāng),走近洛陽宮燈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張志良,用鏡頭記錄下他用傳統(tǒng)技藝扎制成的一盞盞大紅燈籠,傾聽他與宮燈的那些事。
削竹篾, 宮燈據(jù)考證起源于西漢時期。東漢光武帝劉秀建都洛陽后,為了慶賀天下一統(tǒng),在宮廷里張燈結(jié)彩,一盞盞紅燈籠光耀夜空,宮燈之名,由此誕生。后來,宮燈傳入民間,隋唐以后,每到元宵佳節(jié),家家戶戶宮燈高懸,異彩紛呈。 史料中的宮燈選材考究,用雕竹雕木做骨架,外裹絹紗、玻璃等,上面繪著人物、花鳥、山水以及戲曲故事等
打磨竹篾, 洛陽宮燈為純手工制作,工藝考究,有70多道工序,需要材料包括燈底、燈桿、燈篾、燈罩、金紙、糨糊、熬膠、線穗等;工序主要有:上燈、捏燈、網(wǎng)燈、糊燈、補燈、描膠、鑲燈、洗燈、裝飾等。 “洛陽宮燈和其他地方宮燈的做法不同,尤其體現(xiàn)在選材上。”張志良說,洛陽宮燈的燈篾選用的是洛寧淡竹,這種竹子皮厚、有彈性,做成的燈篾不易變形,久放不走樣;膠的配方和熬制也很講究,膠稀了黏性不強,稠了燈干后又會留痕跡。此外,打糨糊也是一道技術(shù)性很強的工藝,有時需要十幾次的熬制……
制作骨架 ,張志良的這一身手藝,源自他的父親張存明。 張存明18歲時就前往洛陽學習宮燈制作技藝,由于聰穎好學,很快就得到師傅真?zhèn)鳎炀氄莆樟寺尻枌m燈的制作技藝。后來,張存明在洛陽多家燈廠從事技術(shù)指導,在老城一帶很有名氣。張志良從小就耳濡目染,對宮燈制作這一傳統(tǒng)工藝興趣濃厚。1988年,20歲的張志良高中畢業(yè),跟隨父親在老城學習做燈,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他的技藝越來越嫻熟。如今,老城東大街仍有許多人對這對做燈“父子檔”印象深刻。
裹上燈罩 , 張志良說,2005年后,制燈老藝人相繼離世,再加上年輕人嫌做工復雜、掙不了錢,都不愿學,洛陽宮燈技藝青黃不接。“我很愛做燈,也會繼續(xù)做下去,更希望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能發(fā)揚光大。”張志良說,他創(chuàng)辦的洛陽宮燈洛寧傳習所已經(jīng)培養(yǎng)了30多名制燈藝人,他想將洛陽宮燈的制作工藝編成小冊子,方便更多人參考學習。(原標題:洛陽宮燈制作藝人:傳承千年技藝 守護文化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