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牡丹瓷廣受外地游客歡迎。見習記者劉冰攝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統領群芳的洛陽牡丹,歷來讓文人墨客不吝贊美之詞。“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
洛陽牡丹甲天下。沒有哪個城市,比洛陽對牡丹更具感情。然而,在如今的全國牡丹產業版圖上,洛陽牡丹究竟占有幾分天下?牡丹產業又處于何種地位?牡丹在助力古都復興中如何定位?都值得我們思考。
提速:種產銷“三駕馬車”齊奮進
花開花謝二十日,滿城之人皆若狂。
暮春四月,洛陽城花如海人如潮,競睹牡丹倩姿芳容。然而,癥結就在于花開人至,花謝人散。如何把“應季花”變成“四季花”,讓游客把牡丹產品帶回家,始終是擺在洛陽牡丹產業面前的難題。
目光回到20世紀80年代,洛陽牡丹產業初顯端倪,牡丹種植迎來“春天”。但隨之而來的是,由于市場銷售和深加工滯后,形勢迅速逆轉,部分種植大戶和企業先后破產,牡丹生產進入低谷。最近幾年,才逐步好轉。
2010年,“牡丹為媒”的發展定位呼之欲出,牡丹產業迎來“二度春”。要避開老路出新招,就必須摸一摸牡丹家底到底有多厚。同年,一場全市規模的牡丹產業普查旋即展開。
然而,普查結果,令人汗顏。一看種植,洛陽牡丹種植面積2.1萬畝,規模不及山東菏澤和安徽亳州;二看產業,牡丹深加工企業少得可憐;三看國際化,牡丹國際出口量微乎其微,市場基本被外地壟斷。
一產“體弱”、二產“鏈短”、三產“短腿”的洛陽牡丹產業亟待“治病良方”。
2011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圍繞“牡丹為媒”打造牡丹花都工作實施方案》,打響了牡丹產業重新起跑的發令槍。該《方案》對牡丹的種植規模、產業發展、元素應用等,進行了詳盡規劃。
截至去年年底,我市牡丹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是2010年的5倍;催花牡丹數量突破100萬盆,實現翻番;城區栽植牡丹80萬株,提前1年完成3年的任務;牡丹食品、牡丹畫、牡丹瓷等一系列牡丹旅游產品相繼投放市場;在荷蘭世界園藝博覽會等重大節會上,洛陽牡丹更是驚艷全場,邁出了“牡丹走向世界,世界了解洛陽”的重要步伐;圍繞“三篇文章一起做”打造的萬畝牡丹花都產業示范園,也將于年內動工。
癥結:速度質量“兩大標準”待平衡
兩年時間,可謂白駒過隙,但置于牡丹產業發展進程中,速度不能不說驚人。
然而,速度上去了,質量有沒有跟上?規模上去了,效益有沒有提升?應用鋪開了,維護有沒有保障……這些問題時刻都在拷問我市牡丹產業。可以說,每一個問題都“一劍封口”!
現在,不妨再像兩年前一樣,重新“盤問”一下我們的家底——
一問:催花牡丹產業迅速擴張,市場緣何遇冷?
去年,我市牡丹盆花生產達100萬盆,比2010年翻一番。然而,規模小、品種單一、質量參差不齊……這些問題是我市催花牡丹產業不容回避的問題。
目前,催花牡丹市場中,單打獨斗的花農占絕對優勢;催花技術良莠不齊,牡丹質量標準不一;品種單一成為催花牡丹產業的致命傷。所以,牡丹市場的經營狀況,呈現規模化生產企業逆勢而上,分散經營的小花農“揮淚甩賣”的天壤差別。
二問:超過10萬畝的栽植面積,衍生產品何時成形?
經過兩年跨越式發展,我市牡丹種植總面積達到11萬畝,但企業經驗不足、倉促上陣,種植質量參差不齊。近幾年,盡管牡丹食品、牡丹化妝品等牡丹旅游產品相繼問世,基本上形成了牡丹產業鏈,但大部分產品目前仍處于研制、市場調研、試投產等“未成形”階段,真正的大型加工企業更是屈指可數。
三問:科研成果如何走出科研院所?
近年來,國家牡丹基因庫、國家牡丹種質資源鑒定及檢疫重點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相繼落戶我市,獲得國家、省、市科研成果120多項,國家專利20多項,在標準化生產、四季開花、資源保護等方面保持著國內領先水平,洛陽牡丹亮相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便是例證。
然而,一方面我們擁有令人羨慕的科技資源;另一方面,卻面臨“產業短板”。實現科研和生產的“無縫對接”,同樣是不容回避的問題。
四問:牡丹產業如何推向市場,使資源財富變為經濟財富?
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每年源源不斷的游客慕名而來,卻“空手而歸”。洛陽牡丹旅游產品可謂琳瑯滿目,但到哪里買,買什么品種,選哪個品牌?連我們自己都不免一頭霧水。
類別多,卻缺乏拳頭產品;檔次較低,難以打入高端市場;銷售渠道有限,經營混亂……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發力:“滿城盡是牡丹花”當可期
在面臨“又好又快”還是“又快又好”的選擇時,必然要選擇前者。我市牡丹產業發展幾經波折,探索轉型之路已迫在眉睫。讓牡丹從文化中走出來,真正挑起洛陽魅力城市名片的重擔,就必須抓重點、出實招、破難題。
更加注重科學化規劃引導。針對當前牡丹產業發展的隨意性和盲目性,要強化政府調控,完善對市場和資本的引領,控制好發展節奏、方向和方式。2013中國(洛陽)國際牡丹高峰論壇,將于4月10日開幕。這將邁出我市打造牡丹文化高地、引領牡丹產業發展方向的重要一步。
更加注重規模化產業發展。要鼓勵科研成果對接產業發展,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和品牌效益。如今,集牡丹標準化種植區、反季節牡丹生產區、牡丹深加工產業集聚區、牡丹花卉交易中心于一體的伊濱區萬畝牡丹花都產業示范園,將于年內動工。目前,已有14家大型牡丹深加工企業進駐。
更加重視策略化營銷。牡丹產品并不缺市場,缺的是“現代營銷”,只有將旅游產品分類整合,建立銷售網絡,洛陽牡丹才能“墻內開花墻外香”。目前,通過層層篩選,“牡丹花都”特產專賣場運營商資格被我市兩大頗具實力的運營商正式取得,兩家運營商將各有一個“牡丹花都”特產專賣中心店、3個至5個形象店建成營業。未來3年至5年,依托其原有銷售網絡,洛陽牡丹特產將向全國范圍延伸,屆時,可有效緩解牡丹商品市場難覓的問題,并逐步形成“以銷促產、以產帶種”良性發展局面。
觀賞牡丹與商品牡丹并重、規模與效益并重、產業與媒介并重,逐步實現“擴面積、提質量、上檔次、增效益、促聯誼”融合發展,無疑是我市牡丹產業發展的目標。
明確目標就是明確方向,明確方向就能走向希望。
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滿城盡是牡丹花”將會離我們更近、更近…… (見習記者白云飛通訊員韓孟偉楊會安)(原標題:牡丹產業:完善鏈條補齊短板 花都建設風正帆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