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奇特的鎮墓獸,荊州特產的漆器文物,楚國高級貴族墓內出土的瑪瑙環、玉璧……昨日,一組珍貴的“楚味”文物在隋唐洛陽城國家遺址公園的明堂內正式亮相,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展覽分4部分,主要以戰國、西漢文物為主
這場名為“楚風漢韻”的文物展是湖北荊州博物館與我市文物部門聯合開展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動。作為楚文化的發祥地、楚漢文化的交融地,同時也是三國文化最集中的地區,荊州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近年來也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文物。
記者了解到,為讓洛陽的市民和游客更近距離地感受楚文化的內涵,荊州博物館特意從諸多的館藏文物中挑選出各類代表文物67件,主要以戰國、西漢文物為主,涵蓋陶器、銅器、漆器、簡牘、玉器等。
整個展覽分4個部分。其中,鳳鸞齊鳴部分主要通過生活器具的展示,來表現楚人對鳳凰的尊崇;烈火金戈部分主要通過一些折戟斷劍,讓參觀者感受鐵馬金戈的驚心動魄;荊山美玉部分,則主要是荊州出土的各個時期的珍貴玉器;墨朱流韻部分主要是漆器的展示,這些漆器,有的以精巧的雕塑技藝取勝,有的雕塑和漆繪完美結合,不論是胎體的造型,還是漆繪的圖案與色彩,都反映了楚人獨特的藝術品味和高超的技藝。
彩繪陶熏爐
彩繪木雕雙連璧形棺飾
木雕雙頭鎮墓獸造型奇特,引人注目
我們看到,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展廳中央的一件造型奇特的鎮墓獸。它的底部是實心方木底座,兩個獸頭上各插一對鹿角,背向的雙頭曲頸相連,兩個獸頭雕成變形龍面,巨眼圓睜,長舌至頸,鹿角向兩翼張開,氣勢雄偉,給人神秘之感。
工作人員介紹,這件鎮墓獸具有很濃的荊楚文化特點,是木雕的雙頭鎮墓獸,屬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文物,是1978年在荊州天星觀1號楚墓出土的,現在也是荊州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關于鎮墓獸的造型,可能與身披熊皮、頭套面具、執戈舉盾,到壙穴內以戈擊四角,驅逐鬼怪的方相氏有關。鎮墓獸在楚地出現后,向外流傳,后來各地都出現了鎮墓神物,五代以后逐漸消失。
此次展覽計劃持續3個月,持有明堂門票的市民或游客可到場參觀。(記者 李燕鋒 通訊員 朱貝貝/文 首席記者 高山岳/圖)(原標題:67件精美“楚味”文物亮相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