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體”。文旅互融,是增強旅游產業吸引力和競爭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作為千年帝都和文化圣城,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是洛陽最大的“資本”。全市旅游產業大發展動員大會提出,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市將緊緊抓住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的重大機遇,深化文物保護開發與旅游產業的融合,加快推進隋唐洛陽城“一區一軸”等一批重大示范項目,在“活化”創新上下功夫,讓傳統的觀光游覽變得更有看頭、更有聽頭、更有玩頭。
現狀:文化難消費旅游難紅火
北京游客姬明文是一位歷史愛好者。這次來洛旅游,除了觀賞雍容的牡丹花外,他的行程中還有一項重要安排,就是品嘗古都洛陽濃郁的文化味兒。
“來到洛陽,除了游覽龍門、白馬寺、關林外,其他似乎并沒有太大價值的文物景點可看。”姬明文說,作為中華文明的“原點”,古都洛陽雖曾有無數的故事上演,但遺憾的是,這些故事多埋藏于地下或書本之中,缺乏“看得見、摸得著”的載體。
姬明文的這一經歷和感受,正是我市文化旅游業發展現狀的一大“尷尬”。
洛陽先后有13個朝代建都,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4000年的建城史、1500年的建都史,擁有舉世聞名的五大都城遺址以及數不清的古建筑、古民居等。
這些資源,既是洛陽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色,也是洛陽發展文化旅游業的最大“資本”。雖然坐擁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洛陽的文化旅游業發展卻不盡如人意——“老三篇”龍門、白馬寺、關林的帶動作用越來越乏力,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仍在“沉睡”。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也是旅游的靈魂。”市文史專家趙跟喜表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如果不能從地下“走”上來、從書本中“走”出來,融入旅游業,如果不能轉化為產品,洛陽的文化旅游業就難以紅火起來。
溯源:重保護輕市場投入大收益小
今年牡丹文化節,隨著各牡丹觀賞園的牡丹成片盛開,大量海內外游客涌入洛城。有關數據顯示,僅4月20日和21日,隋唐城遺址植物園就接待游客8萬人次。
然而,與該園的火爆相比,離其不遠、同為隋唐洛陽城重要遺址的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則顯得非常冷清——游人三三兩兩,甚至有時半天也不見一個人影。
從定鼎門遺址博物館的“落寞”,可以窺見我市一些文物景點存在的“通病”——在處理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上,普遍存在重保護輕旅游的現象,導致一些文物景點吸引力嚴重不足,投入大收益小。
對此,市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魏立峰認為,洛陽雖然擁有許多文物古跡和名人典故,但并沒有完全開發出來,還只是潛在的資源,并不是產品。還有一些“產品”雖然被開發出來,但游客不能參與體驗,實際上仍然未被市場所認可。(原標題:文旅互融:“活化”文物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