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提起洛陽的石窟,大家總會想到龍門石窟。其實,在我市的周邊縣(市)、區(qū)里,還存在著諸多大大小小、風格各異的石窟。
在這些“衛(wèi)星窟”中,和龍門石窟差不多同時開鑿的吉利區(qū)萬佛山石窟,應該說是佼佼者。2000年,其被河南省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不久前被列入第七批“國保”。
實地探訪:飽經磨難鮮有人知
萬佛山石窟,位于吉利區(qū)柴河村北部,開鑿于北魏時期(具體時間不詳),現(xiàn)存石窟5座,大小造像300余尊。雖然開鑿時間和龍門石窟差不多,但萬佛山石窟位置偏僻,規(guī)模相對較小,在1992年以前,除了周圍村子的群眾,很少有人知道這個“寶貝”。
“萬佛山石窟是我們刨出來的。”萬佛山石窟義務文物保護管理員張永軍說,1992年,為了搞旅游開發(fā),他們曾組織人挖了半個多月,才把萬佛山石窟從碎石和沙土中清理出來。此前,萬佛山石窟一直被掩埋在半山坡上,附近荒涼得很。根據當時挖出的一個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的石碑上的《重修石窟寺碑序》,他們才知道石窟叫萬佛山石窟,且其早在清代之前就已嚴重損毀,并經過多次修復。
“損毀最嚴重的一次是在‘文革’期間。”今年69歲的石槽溝村村民王得超說,原來山上的石窟多,一排一排的,還涂有油彩,很好看,但那以后就幾乎看不到了,1992年挖出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下面埋著的不知道還有多少。
歷史價值:形式特別技法精湛
萬佛山石窟現(xiàn)存石窟5座,石窟根據地勢分為上下兩個寺院,其中上寺院有石窟3座,分別為大佛龕、蓮花洞和雙窟,下寺院有神游洞和鑼鼓洞。窟內造像以三世佛為主,并有多處禮佛圖和飛天圖。
在此義務看護了20年的張永軍介紹,根據有關專家的論證和研究,萬佛山石窟應該是北魏皇族成員主持開鑿的。另外,從造像體現(xiàn)出來的漢化特征上,也可以看出這是北魏遷都洛陽后的早期作品,其造像風格更多地保留了云岡石窟的特點。
萬佛山石窟現(xiàn)存最大的一尊造像位于上寺院的大佛龕中,其主尊大力佛面向東,高約5米,雙臂殘毀,赤足立于蓮花座上;高髻寬面,神態(tài)安然,衣帶流垂,自然流暢。
吉利區(qū)宣傳部的工作人員介紹,我市周邊縣(市)、區(qū)各種石窟不在少數,萬佛山石窟和其他石窟比起來,有三個“少見”:一是石窟形式,既有一般的佛龕式,也有中心柱式(鑼鼓洞),這在目前的石窟中較少見;二是力士形象,多數石窟都是門外兩側刻有兩個力士,而萬佛山石窟的個別洞窟門外門內各雕刻有兩個力士,比較少見;三是禮佛圖多,浮雕面積大,而且其想象豐富、雕刻技法精湛,較為少見。
期待:砂石材質的萬佛山石窟需要更有效的保護
萬佛山石窟損毀嚴重,除人為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自然風化。
和其他石窟材質不同,萬佛山石窟主要雕鑿在砂石巖上,砂石結構相對松散,極易被雨水、大風侵蝕。1993年以來,省、市文物部門曾多次對萬佛山石窟進行維修加固,并專門改修了上寺院石窟背后的水道,但萬佛山石窟被列入“國保”后,更加有效地保護它,仍是一項長期任務。(記者韓鐵栓通訊員周慧婷花曉凱/文見習記者李淵博/圖)
小貼士
1.從二廣高速瀍河站出發(fā),到吉利站下高速,沿吉利區(qū)北環(huán)路行至韓(韓莊村)白(白坡村)路,之后走韓白路延伸線,走大約4公里過柴河村即到。
2.由新區(qū)上二廣高速,到吉利站下高速后,沿吉利區(qū)中原路前行,之后拐向送(送莊村)柴(柴河村)路直行,過柴河村即到。(原標題:萬佛山石窟:“藏”在半山坡 風格似“云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