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夏商,周西東,東漢魏,西晉承。北魏繼,隋唐興,梁唐晉,史事盛。”近日,75歲的市民韓忠厚完成了《洛陽十三朝史事三字經》的編寫,用朗朗上口的“三字經”解讀洛陽歷史。
1、 “三字經”涵蓋千年洛陽史
昨日,記者來到韓忠厚家中,只見書桌上擺滿了書稿,線裝書內頁紙上是遒勁有力的手書正楷字。
“我不會用電腦,這本書都是一筆一畫寫下來的。”韓忠厚老人介紹,全書分十九篇,撰寫了建都和遷都洛陽的十三個朝代的歷史故事,還有洛陽的文化、科技、遺址、名勝等。其中,每篇“三字經”正文120字,共2000多字,再加上文后對重點詞語的注釋及歷代帝王編年史,全書共約5萬字。
翻開圖書,老人選取書中的商朝篇誦讀。該篇提綱挈領地敘述了各朝代在洛時的發展過程、政治特征、人文典故等概況。短短120字,既有盤庚遷殷、武王伐紂等史實,也有比干剖心、妲己禍國、禍起蕭墻等典故,還涉及商朝的青銅器、玉器等手工制作技藝。
“我退休前主要研究洛陽地方史,特別是關于洛陽古都史的研究。”韓忠厚老人說,他1962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歷史系,后在我市從事歷史教學、科研工作,曾擔任市歷史學會副會長、歷史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河洛春秋》主編等職務。
2、改寫10多遍,為了讓讀者看得懂
“編寫‘三字經’,是希望能讓普通人看得懂,記住咱洛陽的歷史。”韓忠厚說,多年來自己參與編寫了不少有關洛陽歷史文化的圖書、論文。但圖冊造價高,論文太專業,很難讓歷史知識“飛入尋常百姓家”。
退休后閑下來,韓忠厚一直在思索怎樣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讓大家熟悉洛陽歷史。思來想去,小時候學習《三字經》的經歷讓他茅塞頓開:如果能用“三字經”的文體把歷史故事寫下來,不僅短小全面,也易于誦記。“只要有時間我就琢磨,有時候半夜想起來,就趕緊起床找紙記下來。”盡管醞釀已久,但直到今年4月,老人才開始著手編寫。
憑借深厚的積累,經過兩個多月編寫,韓忠厚在5月底完成了《洛陽十三朝史事三字經》的初稿。為了確保內容準確全面,書中第一篇概論,他前前后后改寫了10多遍。在編寫過程中,老人還不時挑出章節,讓11歲的小孫子看看是否能讀懂。
3、宣傳洛陽,要對自家文化心里有數
“如今,咱們洛陽正在進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建設,老百姓只有對自己家文化心里有數,才能去宣傳和傳播。”韓忠厚老人說,不少年輕人通過動畫、歌曲等形式進行傳播,取得不錯的效果。
雖然已年逾古稀,韓忠厚老人精神矍鑠,他說起話來聲音洪亮。老人說,他一家四世同堂,平時除了做點研究,愛好并不多。在他看來,自己的好身體得益于年輕時堅持鍛煉,退休后不吸煙、不喝酒,保持正常飲食和作息。
這幾天,老人把書稿又重新謄寫了一遍,完善了內容。他表示,這次編寫其實也是一次嘗試,雖然已經成稿,但還有許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討。如果圖書能夠出版,不僅能方便孩子了解洛陽歷史,也方便制成標語,張貼在公共場合誦讀和傳播。(見習記者 武怡晗/文 記者 魯博/圖)
相關鏈接
《洛陽十三朝史事三字經·概述》
洛陽初,古郟鄏,甲天下,號天中。
崤函西,虎牢東,通幽燕,連嵩潁。
昔少典,結嬌蜂,生炎黃,居邙嶺。
青要山,密都營,平逢山,臨谷域。
東巡河,霧漣濛,龍馬出,神龜迎。
帝嚳崩,葬桐宮,禹治水,天下定。
劃九州,鑄九鼎,家天下,禪讓終。
數千載,傳文明,十三朝,都洛城。
有夏商,周西東,東漢魏,西晉承。
北魏繼,隋唐興,梁唐晉,史事盛。
部分詞注解:
郟鄏(jiá rǔ):古地名,在今洛陽西。
虎牢:古邑名,在今滎陽汜水。
昔少典,結嬌蜂:《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有蟜(jiǎo)氏,生黃帝、炎帝。”嬌蜂指有蟜氏,是中華炎黃母族,位于嵩縣境內。
帝嚳(kù):三皇五帝之一。他前承炎黃,后迄堯舜。(原標題:古稀老人編寫《洛陽十三朝史事三字經》宣傳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