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樹掩映中的喬家宅院
風門木雕(局部)
近日,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洛陽有17個村落榜上有名。這17個村落或建筑風格獨特,或文化內涵深厚,均有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從今日起,記者就帶您一一探訪它們的“前世今生”。
上戈村位于洛寧縣上戈鎮,距洛陽148公里。這里保留著一個磚木結構的清代建筑群——喬家宅院,當地俗稱“喬家大院”,布局緊湊,雕刻精美,其歷史可追溯到明代。
前世
明洪武元年,從山西祁縣遷來了喬家
時至今日,凡能保存下來的大宅院,必然地處偏僻。這不,上戈鎮就在洛寧縣最西邊的深山里,曾是春秋時期秦晉崤之戰的發生地。這里距洛陽148公里,以前沒有高速公路,去一趟還真不容易。
而上戈村的喬家,就在這崤山余脈中建起了六處緊密相連的宅院,青磚瓦房,十分精致,透著生意人的低調,還有讀書人的矜持。
原來,喬家是從山西祁縣遷來的,有一部與眾不同的發家史。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皇帝朱元璋看中原歷經戰亂人口稀少,便發動了一場大規模的移民運動。老家山西祁縣的年輕人喬萬升,就在洪洞縣那棵老槐樹下辦了移民手續,落戶洛寧上戈。
不過,喬家“頭輩爺”喬萬升一輩子沒有發達,到他的兒子喬登朝時,倒是靠賣油饃發了家。賣油饃是小生意,按說掙不了大錢,但喬登朝憑著為人厚道、童叟無欺,贏得了良好口碑,并漸漸攢了錢,開始置地建房子。他選的地方不錯,宅子坐北朝南,依山傍水,看上去很氣派。
富起來的喬家開始重視教育。從第三代開始,喬家子弟讀書入仕的多了起來,宅院也一直在擴建。到清道光年間,已建起相連的五處四合院。清末安徽巡撫喬子南,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
喬子南學識過人,為官清正,被時任浙江巡撫的左宗棠引為知己。左宗棠對喬子南既欣賞又佩服,還贈給他一副對聯:“誥落古今成一體,風流儒雅亦吾師。”
后來,左宗棠位高權重,喬子南再建宅院時,就把此聯鑲到了前堂屋門上,不張揚,也不刻意掩飾。這是喬家內斂的門風使然,就像那些連在一起的宅院,規模不大,看似普通,內里卻極為精致,每面山墻上都有磚雕,每個磚雕都是一個故事。
到民國時,喬家仍有人做官,比如當過上戈鄉鄉長的喬明成。洛寧解放后,喬家被鎮壓,其宅院也被分給貧苦農民居住,直到今天。
今生
流年暗換中,那雕花門樓已有些寂寞
上周五,洛陽晚報記者從洛陽來到上戈鎮,幾乎用去了一上午時間。上戈村就在鎮上,喬家宅院依山而建,距大路還有上百米遠,住在這里可鬧中取靜,有閑適意味。
這是一排緊密相連的宅院,經人指點,我從西邊的通道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墻上那大幅的磚雕。磚雕的圖案精美生動,似在講述一個個故事,可惜它曾在“文革”中遭破壞,上面的故事已很難讓人讀懂。
東西向的通道將幾處宅院連在一起,我走到盡頭,只見滿眼荒蕪,便折回來。西邊兩處宅院保存較好,59歲的張新民是其中的一名住戶。他見我盯著門上的木雕看,便指點著說:“這個圖案是兩個人下棋,那個圖案是兩個人讀書……到處都是木雕,原來好看著呢,后來都被鏟平了。”
最西邊的宅院里,59歲的衛先生正坐在堂屋屋檐下,看著孫子玩耍。他的妻子張;\做好了蒸面條,招呼我一塊兒吃。“別客氣,這幾年人們來看喬家宅院,好多人都在我家吃過飯。”
據衛先生說,當年他父親分到這堂屋后,就一直住著。“共有三間屋,是磚木結構的‘合縫樓’,冬暖夏涼。我出生在這里,結婚在這里,我的孩子們也出生在這里。后來屋子不夠住,孩子們才搬出去了。”
東西廂房里,住的是衛家的鄰居。不用說,也是當年分來的住戶,巧的是其中一戶就姓喬。“你和原來的喬家有關系嗎?”我問20多歲的喬麗麗。她搖頭:“我不知道。”
我從大門出去,回望喬家宅院的雕花門樓,竟有落寞之感:兩只石獅子分踞門邊,其中一只頭部裂開,纏著鐵絲,沒了昔日的威嚴,而旁邊的架子車和柴草垛,又使喬家宅院像個農家院。
如今,衛先生期待喬家宅院能得到更好的保護,因為他覺得這個宅院很有價值。“這三四年,來參觀的人不少。山西喬家大院的人也來過幾次,說這邊的宅院和那邊的是一回事,比那邊的還早70年。”(原標題:洛陽上戈村:流年里的喬家宅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