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詞帝李煜”長眠洛陽孟津?
“李煜墓”現身孟津?那還只是傳說!
當地人說,“千古詞帝”葬在孟津后李村田
野文物部門:勘探到古墓,但尚無明確證據證明是李煜墓
當地村民說,這是當年挖出的石羊。記者張琮攝影
在“古墓”所處位置的地上有很多勘測小洞。記者張琮攝影
核心提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多少名句,幾多情感,“千古詞帝”也因一首《虞美人》葬送了性命。李煜到底葬身何處,至今沒有明確定論。近日,網上一則“孟津縣疑似發現李煜墓”的消息,迅速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沉睡千年的“虞美人”,似乎將要重見天日。
李煜真的長眠于此?如果真是李煜墓,又會進行怎樣的后續發掘和保護?昨天,大河報記者趕赴孟津,獲知在當地后李村一片田野里,文物部門近期確曾勘探到一座古墓葬。
現場
疑似“李煜墓”藏在玉米地
昨日上午9時許,記者一行沿洛(洛陽)吉(吉利)快速路驅車半個多小時,到達孟津縣后李村。
這個小村很普通,不到2000口人,一條狹窄且崎嶇的小路是村里和外界聯系的唯一通道。村中李姓人家居多。在村口,53歲的代大媽聽說記者要找李煜墓,她說,沒聽過,但村子附近有幾個大冢,縣文物局下過通知,要村民們積極保護,“我帶你找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吧,他們可是‘百事通’”。
隨后,孟津縣文物局的工作人員也趕赴現場。在他們的帶領下,記者來到后李村一片莊稼地里,這處田地南北方向呈“梯田”狀。據當地人介紹,這里曾是一片斜坡,上世紀70年代進行農田改造,將斜坡改為“梯田”,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現了地下有墓葬。
“那上面是墓室區,下面這塊兒也是墓地建筑。”在工作人員指點下,在這塊種著玉米和果樹的普通農田上,記者發現有很多勘探洞穴。記者注意到,地里有一處陳舊機井,井水向下沖出一條深溝,溝邊露出青磚。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那就是墓室的建筑磚。“2011年春季,后李村在老墳臺打機井、建蓄水池,挖到了一個墓道。今年4月,水池泄水沖出一道溝,我們在現場看到古代建筑基址、大型古磚、柱石、琉璃瓦殘片等。”隨行的孟津電視臺編輯李凱斌說,自己就出生在后李村。
調查
玉米地是否藏著李煜墓?
【1】史料:史書記載李煜“葬北邙山”
這里會是傳說中的“李煜墓”嗎?
“這個地方過去叫‘老墳臺’,早些年這里還有燒香祭祖用的臺子,后李村村民的祖先就葬在這里。”李凱斌說,有不少史料記載,李煜死后,葬在洛陽北邙。
據《宋史》、《李后主評傳》等記載,李煜均“葬北邙山”;宋《河南府志》記載,李煜葬洛陽城北10里。尤其是李煜的“老部下”、曾經的南唐尚書左丞徐鉉曾為李煜撰寫墓志銘,其中寫道:李煜墓地“二室南峙,三川東注,瞻上陽之宮闕,望北邙之靈樹”。也就是說,李煜墓地在北邙山,可以看到上陽宮和邙山郁郁蔥蔥的樹木。
【2】這里有常見于帝王陵墓前的“石像生”
今年65歲的李連堂,是孟津縣后李村的文物保護員。據他回憶,上世紀70年代村里進行土地改革,當時在“老墳臺”附近就挖出了一些石羊、石人等。“那只石羊現在還在我家門口放著呢。”李連堂說。
隨后,在李連堂家門口的柴堆里,記者見到了這只巨大的無頭石羊,半蹲狀,前腿后收,后腿蜷曲,如果不仔細辨認,很難看出它是一只羊。“挖出來時就沒有頭,費了好大勁才用撬杠和輪子車把它運回來,少說有七八百斤重。”李連堂說,石羊在他家門前已經臥了快40年了。而67歲的李黃鎖老人則說,“當時在墳地里挖出來好多東西,我還見過比李連堂家(石羊)大得多得多的石牛”。
據孟津縣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設置的石獸、石人等,又稱“翁仲”,在該地發現有石像生,說明附近有帝王陵。
【3】村民自述曾下過地下一個墓室
李連堂自稱當年曾下過一個墓室。采訪中,他帶著記者來到當年的現場。上世紀70年代,一個冬天的上午,大家都在田里平整土地,突然一處地面下陷成窟窿,看起來像是個盜洞。李連堂說,好奇心驅使他跳進洞里,一探究竟。
“通往墓室的墓道石頭鋪地,黑燈瞎火的,沒發現棺材、陪葬品之類的東西,看起來像是被盜過了。”李連堂說,自己越走越怵,沒走多遠就回去了。“墓室很大,有四五米深,四五米寬。”
【4】村中老人回憶稱曾見過“墓志銘”
李連堂說,村里有位“丙寅爺”,已經去世20多年,活到現在應該有100多歲了,他生前長期從事古董行業。上世紀80年代,李連堂與村民李連科曾與“丙寅爺”交流古董的事情,“丙寅爺”說,自己年輕時,曾下過墓穴,里面東西不多,但發現一方墓志,證明就是“李煜墓”。
可惜的是,“丙寅爺”發現的墓志已經賣掉,而且不知賣到了哪里。
縣文物局:
地下確有古墓
但缺乏“確鑿證據”
這些“證據”,能否證明后李村那片莊稼地底下有李煜墓?
“到目前為止,沒有明確的證據能證明,這里就是李煜墓。因為缺乏必要的物證,北邙的范圍也太大,目前的說法可能多有傳說成分。”孟津縣文物局工作人員介紹,今年4月份,他們接到群眾反映后,縣文物局對后李村老墳臺疑似李煜墓進行了勘探,發現地底深6米處的確有一個墓葬,屬于古墓葬,墓室4×4.5米,墓區建筑為20×20米,有三道過洞,三眼滲水井。
然而,雖然有史料記載李煜葬于邙山,但依然沒有明確證據證明,老墳臺下面的就是李煜墓。
鏈接
數百帝王葬于北邙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這句話在民間廣為流傳。在洛陽城北的邙山,數百座高大巍峨的覆斗形古墓冢,星羅棋布,堪稱中國的“金字塔”群。劉秀、元宏等數十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張儀、樊噲、班超、狄仁杰等將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城北這幾十里的土嶺上。至于一般富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1000多年前,在唐初詩人沈佺期的眼中,繁華的洛陽城外這塊北帶黃河、南望伊闕的風水寶地上,層層疊疊的名人墓葬已足以引發思古幽情。(原標題:“千古詞帝李煜”長眠洛陽孟津玉米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