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下旬,國家文物局相關專家將到我市,對絲綢之路和大運河申遺準備工作進行預檢,新安縣漢函谷關作為絲綢之路申遺的一個重要遺址點,各項準備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昨日上午,洛陽晚報記者來到保護展示工程現場時發現,和幾個月前相比,這里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考古遺址公園面貌漸顯。
保護工程近尾聲,公園風貌漸顯現
新安縣漢函谷關位于縣城以東500米處的東關村。
據史料記載,漢函谷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三國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被廢后,歷經風雨滄桑的雄偉關城變成墟土一片。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型修復是在1923年。
“對漢函谷關的保護和展示,我們一直是朝著遺址公園的方向努力的,從今年2月保護工程啟動到現在,附近已經拆除了大量影響遺址風貌的民居,兩側的窯洞也都用夯土填了起來。”負責現場工作的新安縣文物局副局長王欣向大家介紹,由于時間緊迫,漢函谷關的保護、展示工程是和考古發掘工作同步進行的。
在這次保護工程中,施工人員對關樓遺址進行搶險加固,對關樓遺址表面的裂隙進行處理,防止發生剝離和剝落。同時,保護處理及恢復關樓磚體表面現存及缺失的匾額、門聯,清理關樓四周的植被等。
我們注意到,關樓遺址表面的一些剝落痕跡已經清理完畢,一些地方也進行了加固。關樓二層墻體表面還覆上了一層鋼絲網膜,防止表面夯土、植被流失。
關城城墻遺址
未來可沿著漫水橋,步入函谷關城
王欣說,按照計劃,7月22日以前,漢函谷關的保護、展示工程將全部完成,待專家組驗收后,有興趣的市民便可沿著新設置的參觀路線,進入函谷關城參觀了。
在王欣的帶領下,我們提前感受了這條新的參觀線路:
沿著位于關樓東南方向的景區入口進入景區,緩緩流淌的澗河呈現在眼前。澗河之上,一座小型的漫水橋已建成,施工人員正在安裝護欄。走上漫水橋,遙望遠處的函谷關樓,一股滄桑感油然而生。
澗河岸邊,依山體護坡而建的一條青石板參觀通道已經建成,沿著這條小道往前走約500米,一條黃色的夯土小道呈現在眼前。王欣笑著說,走上這條小道,就算走上了1000多年前的絲綢之路。因為,這條路面以下2米多的地方,正是絲綢之路的遺跡。
在此前的考古發掘中,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專家認定,漢函谷關不僅是座關,更是一座城。證據在哪里呢?
正在現場進行考古發掘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王咸秋帶我們來到位于關樓東南側的一處考古發掘保護現場。“以后大家來參觀,這里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參觀點。”王咸秋說,“這里是關城東墻和關城南墻的拐角,正是有了相交城墻組成的空間,說明漢函谷關不僅是一道關,還是一座城。”
王欣向我們推薦的另一處值得參觀的地方是關樓。我們注意到,關樓的南側,一條木質臺階已經完工,沿著彎彎曲曲的臺階走上關樓,北側雞鳴臺,南側望氣臺,遠處的漫水橋,關樓下的千年古道……關于函谷關的一切,盡收眼底。(記者 李燕鋒/文 張曉理/圖)(原標題:新安縣漢函谷關文物保護展示工程接近尾聲 千古雄關將展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