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首批傳統村落名錄公布,洛陽有17個村落榜上有名。這17個村落或建筑風格獨特,或文化內涵深厚,均有不可復制的歷史記憶。記者將帶您一一探訪它們的“前世今生”。
提起石頭部落,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浮現出一幅畫面:粗獷的石山,古樸的村落,石徑通幽,石屋井然……地處嵩縣九店鄉東北部的石場村,就是這樣一個以石為名、因石出名的地方。
石場村的石頭民居依山而建,綠樹掩映,別有一番風情。其中柴家舊宅的保安樓,是村里最古老的建筑。
前世
一座保安樓
一段柴家的滄桑往事
前幾天,我從洛陽新區出發,經伊川縣酒后鄉到嵩縣九店鄉的石場村。汽車行駛在綠樹成蔭的鄉間公路上,偶爾可見指示牌,指引人們前往石頭部落。這頗有名氣的石頭部落就是石場村了。
石場村位于九店鄉東北部,整個村落依山而建,隨形就勢,古樸自然。從遠處看,那些石頭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又仿佛與裸露的巖石融為一體,別有風情。
“這里到處是石頭,但有空隙的地方,土層也很厚,因此能長大樹。”62歲的村民柴禮俊說。我在村東水塘邊遇到他時,他正扛著一張鋤頭準備回家,我便請他帶路。
柴家舊宅是一座典型的石頭民居,除了正房、廂房,還有兩間地下室。“這個宅子是我爺爺那一代建的,有年頭了。你看,大樹的根從石縫里扎下來,在地下室里就能看到。”
據柴禮俊講,村里有幾十戶人家近300口人,其中柴姓幾乎占了一半。“我們這支柴姓是明初從山西遷來的,先是遷到伊川縣葛寨鎮煙澗村,后來又從煙澗村遷到這里。如今村里規模最大、最古老的石頭建筑,就是相連的兩座柴氏舊宅,也叫柴家大院。其中的保安樓始建于清代,已有100多年歷史。”
柴家大院位于村子中間,兩座舊宅東西相連,保安樓的牌子豎在東邊。“清代時,柴家有錢有勢,已成這一帶有名的大戶人家。后來為防匪患,柴家修建了保安樓,其作用相當于崗樓。原來建有兩座這樣的樓,后來西邊那一座被扒掉了。”柴禮俊說。
據說東邊舊宅里的設施,當初十分完善,除臥室、廚房、儲物間、衛生間、騾馬房外,還有彈藥庫、防火池、排水溝、糧倉,以備不時之需。后院建有二層炮樓,前院和大門樓相通。大門樓分上下兩層,形如崗樓,門楣上鐫“保安樓”三字,人們便稱其為保安樓。
如今,柴氏舊宅昔日建筑已存留不多。保安樓尚在,可惜因為來得不巧,木門上著鎖,我便到西邊舊宅參觀。這是一座石瓦結構的四合院,門樓上有磚雕、木雕,影壁石墻上砌有土地堂,依稀可見當年盛景。石頭雖不易老,那滿院的雜草卻恣意叢生,為這舊宅平添了幾分滄桑。
今生
一雙勤勞手
一個青石砌出的村落
石頭部落的名字,最初出自那些熱愛在山水間游走的“驢友”之口。他們發現石場村民居獨特,民風淳樸,便稱其為石頭部落。這幾年,石頭部落的名氣越來越大,石場村的石頭民居,開始迎來一批批的參觀者。
“以后會好的。”柴禮俊常這樣說。他告訴我,由于石場村地處深山,信息閉塞,前些年,村里人要靠天吃飯,生活條件艱苦,收入也十分有限,很多人不得不外出謀生,或者全家搬遷出去。“外村閨女不愿來,本村閨女想下山,年輕人娶親都是問題。現在好多了,在外打工的人看到在家門口也能掙錢,慢慢也就回來了。”
石山懷抱中的石場村,最不缺的就是青石。人們不僅用它鋪道路、壘院落、砌房子,還用它打制石灶、石碾、石磨、石槽、石磙、石桌、石凳……甚至連牛羊圈和雞窩都是石做的。可以說,這是一個青石砌出的村落,石頭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這種深受游人青睞的獨特風情,是村里人靠著一雙雙勤勞的手,通過祖祖輩輩的累積傳遞下來的。
“村里的石頭房子,大多已有七八十年的歷史。現在建的新房,已經開始用磚代替青石了。”柴禮俊說,這是因為青石代價太大,而磚相對便宜。“我家想建新房,兩個兒子和我一起干了五個月,才把石頭地基砌好,錢已花了兩三萬。建石頭房子成本太高了!”
柴禮俊的堂弟家,既有石房又有磚房。石房自己住一部分,還有幾間對外出租。我去的時候,他正在石院中一下一下地鑿著青石,打制石凳。石墻邊放著一個石槽,看上去已有些年頭了。“這石槽是喂豬用的,天再熱,里邊的豬食也不會變餿。”
地處深山的石頭部落,正吸引著更多的人前來尋奇覽勝。(記者 張廣英 文/圖)(原標題:石場村:石頭部落 別具風情)